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鐵力市農村推廣垃圾『四分法』
2019-06-18 09:27: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少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麼一分,垃圾變肥料,咱農民得積分,積分還能換獎品』。鐵力市年豐鄉永豐村村民吳祥春,剛剛在村裡的愛心超市兌換了洗衣皂,樂得合不攏嘴。

  年豐鄉黨委書記欒皜表示:『垃圾分類是民生小事,但也是綠色發展大事。今年年初,他們對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進行系統設計,探索出農村垃圾全流程分類的『四分法』,實現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首先是由農戶以能否腐爛為標准對垃圾進行第一次分類,分成『會爛』和『不會爛』兩類。村保潔員在分類收集各戶垃圾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分類,一方面糾正農戶分類中的錯誤,另一方面對於『不會爛』的垃圾以可否回收為標准分為『好賣』和『不好賣』兩類,好賣的(塑料瓶等)由保潔員出售,不好賣的(電池、碎玻璃等)按原模式經鄉鎮轉運後由市環衛統一處理。第三次分類是垃圾進入村裡的處理終端(采用太陽能輔助發酵餐廚垃圾的堆肥房),村保潔員把一些小的不能腐爛的垃圾(鐵釘、瓶蓋等)分揀剔除後,噴灑堆肥用菌劑後覆土,經過兩周,這些垃圾就變成生物肥料。第四次分揀是由包村乾部、村乾部、鄉志願者每周抽查分揀效果。

  在前期調查宣傳中,有些村民對志願者講解的垃圾分類不感興趣,也不願參與。為調動村民積極性,村裡采取獎勵和引導的方法,對按照規定自覺踐行生活垃圾分類者進行獎勵。『保潔員每天都會查看農戶懸掛的垃圾分類示意牌,並及時進行收集工作。同時,對農戶垃圾分類的准確性、積極性和及時性進行打分,滿分為10分,達到一定積分後,可到村裡的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永豐村黨支部書記崔達東對於這個積分制度的效果很是滿意。

  『垃圾桶是鄉裡統一發的,家裡的垃圾,能爛的放綠桶,不能爛的放黑桶,一點都不費事』。78歲的村民朱佔家,每天把垃圾分好後,將掛在自家門口的示意牌翻轉成藍色,就可以等垃圾保潔員入戶收取了,收取時保潔員還會對村民分類中的錯誤進行講解指導。

  鐵力市年豐鄉在試點之前,考慮到分類需改變農民的行為習慣,針對只有持久纔能有效的特點,注重設計好《保潔員(分揀員)評優制度》、《村民環境衛生榮辱榜制度》和《村乾部網格化管理制度》,並狠抓適度落實,確保了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村民全員參與。『現在大家分類都挺好,基本不用我再講解了』,這個村的保潔員叢艷武,在村裡每天收2次垃圾,全村130餘戶的垃圾實現日產日清。

  混放成垃圾,分類成資源。據鐵力市年豐鄉測算,農村一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為200元,一個500人左右的村莊,按年產垃圾120噸來算,分類後將減量70%,同步可減少清運處理費2.52萬元。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佔比最高,到堆肥房走了一遭,就變成了有機肥料,可以就近還田,節省運輸和處理費用,綜合效益比城市更加明顯。

  『變成肥料以後,主要用於村裡的果樹施肥,村民們也可以免費使用,我們還引進一臺壓縮顆粒機,把肥料做成顆粒花肥,對外銷售,』年豐鄉副鄉長叢力介紹說,村裡的2000餘棵果樹,使用這些肥料,每年就能節省2萬餘元的肥料錢,多餘出來的肥料還能賣錢,這省的錢和賺的錢加起來,讓原本不招人待見的垃圾,變成了能生錢的『寶貝』,實現了經濟生態雙贏。

  『兩年來,全市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在全市8個鄉鎮建立了17個垃圾壓縮中轉站,配備了4臺大型垃圾轉運車,農村垃圾全部轉運到市垃圾處理廠集中處理。目前,已經實現全市76個行政村垃圾處理全覆蓋,』鐵力市副市長許志國介紹說,『我們下步重點研究和探索農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廣、長期可持續的農村垃圾治理機制,委托東北林業大學李季紅教授團隊編制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域規劃,將區域內4個國有森工企業和1個農墾企業垃圾治理一並統籌考慮在內。同時,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上作文章,堅持規劃先行,以點帶面,努力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模式,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全面提昇農民幸福指數。』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