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次由黑龍江省畫院主辦,黑龍江省畫院藝術教育培訓學院、黑龍江省黑土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文創藝術作品展暨走進人民名家藝術講座』活動,為什麼要把主題定為『把美獻給人民』?美學和人民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閆景陽:本次活動得到了畫院領導和藝術家們大力支持,我深表謝意。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人民,但同時又要反哺人民、反哺生活,這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也就是說繪畫具有教化人倫的美育功能,這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和存在價值。在21世紀的今天,滿足人民的審美需要也依然是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新時期文藝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紮根生活、紮根人民』,對藝術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界定得更加清晰、明確、透徹,也讓藝術家們感到更加接地氣、有內容、有意義。對於藝術家來說,把美獻給人民,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辯證過程。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的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說,美育對塑造美好的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並建議『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能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將『把美獻給人民』作為這次活動的主題。
記者:那麼,人民需要怎樣的一種高雅文化、高雅藝術走進他們的生活、貼近他們的心靈,並能夠紮根在人民之中呢?
閆景陽:我們國家經過了改革開放後40年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很大的滿足,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必然會有新的需求。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主要體現在人們的生活空間需要美。在把握文化空間、藝術空間、美學空間的時候,大眾需要提昇美學認知。我們在『把美獻給人民』這個系列活動裡面設有展覽、講座,以及自媒體等形式開展與人民群眾的多渠道溝通,會把具有高雅美學品位的聲音、圖像、知識信息傳遞給人們。更主要的是,藝術家還要把作品通過文創衍生的形式供大眾消費,生產出更多既品位高雅又價格低廉的文創產品,讓高雅藝術能夠走進大眾的生活。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有了很多具有多年發展歷史的文創產品,我們國家也正在大力提倡、開展這樣的工作。通過高水平的文創產品,我們的原創高雅藝術就會原汁原味兒的走進人民的生活。這樣的舉措,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開闊人們的審美眼界,也會自然而然地避免很多低俗藝術侵蝕人民大眾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空間。
記者: 『把美獻給人民』這項工作該如何在龍江大地上有效開展和持續發展呢?或者說,如何纔能更有效更持久地把美獻給人民呢?
閆景陽:第一、要形成一種堅定的美學力量。『把美獻給人民』要重視美學的團體、藝術家的團體、受眾的團體,讓藝術走進生活、走進藝術愛好者的心靈,實現高雅藝術精神與大眾審美趣味的有效嫁接。相關專業工作者要把美學普及教育的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來對待。第二、打造公共美育體驗空間。『把美獻給人民』,是一種美育的普及推廣,要具備直接傳遞的功能,有效的形式語言和意義內涵。我們要更多地運用現代媒體、網絡空間,大量地傳播優秀的藝術圖像、藝術知識。第三、建設樣板單位。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示范性、引領性的鄉鎮,通過開展實際工作,把高雅藝術美帶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形成樣板並廣泛推廣。要通過基層政府的力量構造新時代的美學空間、藝術空間、人文空間,讓我們的老百姓在生活富裕之後有更高端的精神追求。
記者:這種樣本的建立又有什麼深遠的意義呢?
閆景陽:現代人的生活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誕生,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4G、 5G時代的到來,在一個虛擬現實空間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方式更加快捷。人們雖然通過網絡可以獲得廣泛的知識與交流,但同時也有真偽莫辨、良莠混雜的局限與矛盾,在蕪雜的無限可能的假象中,如何進行有益的選擇,更缺乏良性的精神指向。所以,要把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代生活、虛擬網絡有機結合,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延展精神空間。這種當代公共美育體系的建立,必然對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
記者:『把美獻給人民』真的是一件惠及民眾值得大力推廣的好事,那麼近期的這次活動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呢?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活動的日程?
閆景陽:我們這次活動的時間是在2019年的6月20日—8月20日,歷時2個月。活動內容有:1.舉辦藝術家『龍江大地寫生作品文創藝術品展』,地點在哈爾濱市道外區和所轄的四個鄉鎮、哈爾濱市阿城區、肇東市宋站鎮、安達市青肯泡鄉等地,2. 『走進人民名家講座交流』:擬邀請國內、省內著名藝術家、學者舉辦藝術講座。3.『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藝術家寫生活動:擬邀請十位國畫、油畫等各藝術門類名家進行『龍江寫生行』活動。
記者:好,我們期待著這次活動的蓬勃開展,祝願藝術家們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廣大的人民群眾!
閆景陽:謝謝!





閆景陽:現為黑龍江省畫院專職畫家。
黑龍江省畫院藝術教育培訓學院院長,
黑龍江省黑土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黨支部書記,黑土畫派促進會會長,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黑龍江省科顧委文化專家成員,
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文化部文化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