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26日訊 采訪於文秀教授並不在她的辦公室,而是在黑龍江大學圖書館的一個角落,在接受記者采訪之前,她正在查閱資料。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她為我省提了一個建議——龍江應繼續調整優化學科結構,聚焦現代化新龍江建設,推動龍江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建設具有龍江特色、龍江風格、龍江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作為一名學者,作為黑龍江大學的副校長,我不僅要提出建議,也要切實找到讓建議落地的方法。因此,研究工作不能懈怠。』於文秀說。
做學問決不能懈怠,這是於文秀一直以來的堅持。在記者采訪她的圖書館裡,有一個不過三四平方米,僅能容下一套桌椅的研究間。即便工作再繁忙,她也要趁著午休或者課間趕到這裡,沈下心來,靜靜地看會兒書,做一下筆記。這個像『小鴿子籠』一樣的研究間,於文秀從1999年一直租用。也就在這個研究間中,她刻苦鑽研,撰寫了大量論文和專著,也獲得了許多耀眼的成績。面對成就,於文秀十分謙虛——『我只是黑龍江大學數千名教師中最普通的一員,可能比別人多了一些幸運,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比較契合當下熱點,所以更容易被大家關注到。學校裡有很多一輩子都默默無聞安心堅守著自己研究領域的老師,他們更值得我們尊敬。』
於文秀長期研究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因此,她對於龍江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一直十分關注。『黑龍江作為滿文化的發祥地,留下醇厚的民俗文化,這是提昇黑龍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領域。』於文秀說,習近平總書記在『5·17』重要講話中指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我國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和行動指南,因此,我省應該立足自身的特色,搶救、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對此,於文秀建議,我省可以依托新組建的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加強滿學專業高級人纔培養,加大滿語本體研究、滿文文獻研究、滿族文化模式研究及清史滿族史研究力度,產出業內標志性成果。同時,深化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合作,以《滿族文化搶救開發研究》項目為切入點拓展應用研究,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助力文化強省、旅游強省提供文化理論支橕。
於文秀說,我省還可以實施以俄語為引領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提昇計劃,努力將該學科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為國家和我省實施對俄合作戰略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於文秀也表示,無論是建設龍江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還是助力現代化新龍江建設,都離不開人纔支橕。因此,她建議我省要形成一批由領軍人纔、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乾組成的結構合理的學科創新團隊。依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纔、『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我省『文化名家』暨『六個一批』人纔、『龍江學者支持計劃』等人纔項目,重點培養學術大師、領軍人物和傑出青年學者。同時,有計劃地組建『大師+團隊』模式的學科梯隊,確保學科有梯隊、教師有團隊、成員有方向。
『同時,高校還要肩負起人纔培養的使命。』於文秀說,大學階段是人的精神成人的時節,也是靈魂發育的季節,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學使命。我省在培養人纔時,一定要讓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而龍江文化中也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龍江高校要讓這些傳統美德傳承下去,為我省培養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