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日訊 6月29日,2018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回到闊別40多年的家鄉木蘭。她及丈夫把多年積攢的1000萬元捐給家鄉木蘭的事跡感動國人,感動家鄉人民。連日來,記者跟隨采訪了馬旭身邊人,請他們談談馬旭是怎樣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境界,以及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顏學庸,馬旭老伴兒。他一直陪在馬旭身邊,不時地緊握著馬旭的手。顏老說,這次捐款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把這些錢捐給馬旭家鄉,在教育方面發揮作用,用實際行動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社會各界這樣關注,給我們這樣高的榮譽,各級領導這樣關心我們,我們很感謝。對於今後的生活,顏老操著重慶口音談了如下的想法:我們雖然住得比較遠,軍休中心對我們很關心,生活沒有後顧之懮。我們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沒有大毛病,我們今後無論學習、工作和醫學方面的研究都會繼續,不會中斷,要多搞些研究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人活著不做事就沒有意義了。老人以朴實的語言由衷表達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思想境界。
金長福,曾經是馬旭跳傘教練。他說,1973年,我是馬旭的跳傘教員,4年跳傘集訓,因為她個子小,體重輕,跳傘著陸偏移大,不能准確著陸點,她就比別人多做多練,克服不利因素,這讓我看到她做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要強。馬老在訓練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建立了深厚友誼。2017年,她向我提起要向家鄉捐款的事情。2018年我聯系上木蘭縣委副書記徐向峰同志,協商了6個月,後來把項目定在教育上。
此次回來,馬老也再三囑托,不要把她回鄉的事搞得過於復雜。
提起馬老要捐款的事時,金長福老人幾度落淚、哽咽:這件事很高尚,很難得,當時馬老說出捐款1000萬元時,我就哭了,尤其是他們兩個老人用工資的積蓄,他們不是商人,這件事情既是木蘭父老鄉親的驕傲,也是我們空降兵全體指戰員的驕傲。從我認識二位老人開始,我就看到他倆極其艱苦朴素,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他倆睡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木板床,一直穿著部隊發的軍裝,吃的飯比較簡單,地瓜土豆是家常便飯,但他們兩個人思想境界很高尚。
馬旭部隊戰友溫京秋談到:我和馬老是兩代人的戰友情誼,馬老是我的老首長,我經常會陪她一起外出,全程陪伴她老人家,同時照顧一下她的安全。
當聽到馬老要捐款的事時我有兩個反應,一個就是非常驚訝,一個就是不能理解,後來慢慢的和她聊,了解了她的想法以後我們纔理解,而且也特別支持她。馬老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也為有她這樣的戰友、領導而感到自豪。
馬老平時生活非常朴素,對自己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理解,但隨著她現在的一系列行為表現出來,她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報答家鄉,關心家鄉孩子們的教育,心懷大愛。
馬老不但情操高尚,愛好也很多,她的想法非常浪漫,有一顆小姑娘的浪漫情懷,經常紮個小辮子,喜歡唱歌。她也非常愛美,但從來都是穿部隊發的衣服,前不久,我和她一起外出,她換衣服時,我看到她找出的一件小花衣服,一看就是幾十年前的樣式,兩個袖子都不一般長,衣服袖子磨壞了她就剪下一截縫好接著穿,這樣多次剪,就變得不一般長了,要是平常人,這件衣服早已經不能再穿了。馬老是師級乾部,收入也不低,但從這一點上能看出她不捨得花一分錢,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物質生活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衣服穿舊了,就扔掉了,但她從不這樣,不隨便買,更不隨便扔,幾十年都這樣。一件衣服能花多少錢,這一點錢她都不捨得花,把它攢起來,捐獻給家鄉,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校,值得發揚光大,值得我們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