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多彩經濟』在嶺東『百花齊放』
2019-07-03 10:34:50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寧振坤 楊軍 韓慶權 廖玉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3日訊 棚室裡瓜果飄香、小龍蝦歡暢游弋,庭院裡菌類、蔬菜經濟作物長成氣候,大地裡中草藥種植前景大好,建設佔地面積450畝的藥博園項目和上游休閑農業觀光帶、生態觀光農業園、大櫻桃冰葡萄種植采摘園等正在全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後的嶺東農村大地一片生機盎然。

  頂著夏日的火熱,本報走基層記者於日前驅車來到嶺東區長勝鄉,走村屯觀村景、到田間看特色、進棚室聞果香,池塘邊賞龍蝦,現場感受這裡探索發展農業『多彩經濟』的實踐之路。

  『我們立足特色農業發展,圍繞打造市民綠菜園,借助土壤、生態和區位優勢,鼓勵農戶規模化種植柴胡、食用菌、青食玉米等高效經濟作物。瞄准市場需求和市民餐桌,重點發展了「珍康東溝」有機果蔬、食用菌、美國大櫻桃等綠特色農副產品,特別是嘗試小龍蝦養殖成功,為全區特色養殖探索了新的致富途徑。』當介紹起嶺東鄉村『多彩經濟』來,區委書記遲國君如數家珍。

  嶺東區長勝鄉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坡地佔多半鄉村,要在那幾分薄地上發展傳統農業,到頭來只能落下個『溫飽』。對內,瞄准『小土地』;對外,盯住『大市場』。發揮綠色生態優勢,發展特色『多彩經濟』,讓有限的土地實現效益最大化。

  采訪車在前往長勝鄉立新村的山路上行進著,鄉長陳亞奎坐在車內向記者做著簡要介紹。

  近年來,區鄉圍繞結構調整,積極引導並快速推進『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了中草藥、裸仁南瓜、亞麻、奇甜香瓜、羊角蜜甜瓜種植和食用菌生產、小龍蝦養殖等為主的一村一品『多彩經濟』。通過發展東溝小米、鮮食玉米等訂單農業,直接增加農民收入371萬元。

  破舊立新——小龍蝦養殖成為『點睛之筆』

  通村公路在起伏的丘陵間穿過,道路兩側是秧苗蔥綠的田地,觀看起來賞心悅目。接近立新村村口,興盛養殖合作社的路標牌極為醒目。

  跟隨著指引,車子到達村南邊的一處水塘邊。下了車,陳亞奎告訴記者,這裡就是興盛養殖合作社的小龍蝦養殖基地。

  『這裡10000平方米水面是小龍蝦夏季養殖池,現在池裡養殖的是合作社自己繁育的蝦苗,到秋季小龍蝦長成後有的進入市場銷售,還有部分要進入暖棚養殖過冬。』守護養殖基地的村民介紹道。

  據了解,長勝鄉發展小龍蝦特色養殖,源於2018年區委主要領導帶隊到南方考察特色經濟而發現的商機。在得知小龍蝦養殖的巨大發展空間及市場價值後,鄉裡多次組織人員到小龍蝦主產地進行考察洽談,並於當年6月份引進2000斤種蝦和1000斤蝦苗進行養殖實驗。

  在長勝鄉新翼村,記者見到了剛從市場賣完小龍蝦回來的張淑傑。在區裡提供的養殖棚室內,張淑傑介紹說,她是去年開始第一批進行小龍蝦養殖實驗的,過冬養殖到今年3月上旬,她家的小龍蝦開始上市銷售,平均每斤價格30—35元,最貴時一斤能賣到45元,利潤相當可觀,且供不應求。現在她家的養殖棚裡還有10個池子的自育小蝦苗,上秋後即可帶來一筆豐碩收入。

  在區鄉的積極引導扶持下,長勝鄉村民們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大家紛紛利用空閑土地、棚室發展小龍蝦養殖。目前,全鄉小龍蝦特色養殖農戶已超過40戶,預計年產小龍蝦將突破10萬斤,可增收400萬元。

  『一村一品』——讓特色產業呈現『百花齊放』

  小龍蝦養殖只是嶺東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精彩之一,如今長勝鄉的特色種植養殖已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

  東興村的小院蔬菜、東溝小米、食用菌,紅強村的稻田水產品養殖,立新村的小龍蝦養殖、特色甜瓜羊角蜜和齊甜瓜,團山村的中草藥種植、鄉村旅游,新翼村的棚室果蔬……構築了嶺東『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

  『我們在柴胡種植上,采取與小麥套種方式,預計畝效益在5000元左右。現在村裡有43戶農民加入中成藥種植合作社,靠種植藥材增收前景十分可觀。』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艾麗是全鄉組織村民成立中草藥種植合作社的帶頭人,她對中草藥種植很有研究,被當地農民稱為『土專家』。

  目前,長勝鄉中草藥種植品種多樣,有赤芍、白蘚皮、蒼術、刺五加、柴胡等十餘種,全域種植面積超過1300畝。

  不僅如此,長勝鄉還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引導鼓勵農戶利用房前屋後的剩餘空間重點發展以黑木耳、花菇等附加值較高的菌類種植,庭院袋裝木耳菌袋發展到1.5萬袋、花菇菌棒2萬棒,今年上半年種植戶銷售食用菌增收超過4萬元。

  『上下聯動』——為『多彩經濟』插上『騰飛羽翼』

  區領導帶隊外出考察項目,鄉乾部做產業調研規劃,村乾部帶頭『吃螃蟹』,農民積極踴躍參與生產……為了開闢新的產業發展路徑,嶺東上至區委政府,中至鄉黨委政府,下到村屯兩委班子,形成的是想事乾事的強大勁頭。

  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和支持服務舉措,助力『多彩經濟』快速發展。區鄉制定了農業特色產業結構調整補貼方案,對規模化的中藥材種植、小龍蝦養殖、特色果蔬種植、棚室農業生產等給予相應補貼,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調結構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減玉米、強大豆、增水稻、雜糧和果菜,擴大高值高效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特色經濟作物面積,抓好棚室蔬菜、食用菌種植和林業經濟。全區傳統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由68:32調整為64:36。

  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通過品牌創建引領,重點以『小李木耳』『東北花菇』『東溝小米』等品牌為依托,加快推進品牌整合。全區綠色無公害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畝。

  通過示范戶的帶動引領,不斷發展木耳、花菇和棚菜等庭院經濟。利用流轉土地建設現代設施農業采摘園,引導農民開展特色種植。借助比鄰市郊的區位優勢,推進農旅融合,引導農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休閑旅游。其中,規劃面積4500畝、建設佔地面積450畝的嶺東區藥博園項目,將以打造集中藥文化傳承、標准化種植加工、植物觀賞、科普,旅游、健康養生、休閑,科研、教育、實習於一體的特色藥博園。 不滿足於現狀,努力探索更深層次的農業多元化發展模式,促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這是嶺東區發展壯大『多彩經濟』的追求與目標。

  記者手記

  在嶺東區采訪,記者的心裡就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鄉村振興中,如何快速發展鄉(鎮)村生產,怎樣實現農民生活寬裕?采訪完後記者的心裡豁然開朗。

  同等面積,同等條件,現在『多彩經濟』的收成,遠遠超過傳統農業。這一點毋庸置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實事。

  大田地改成特色地,為嶺東農村經濟增添了活力,讓我們看到了農村生產發展的新出路,農民增收的新希望。由此可見,傳統種地戶變為特色種養戶,帶給我們的已經不單單是直觀的效益變化,更重要還是一種新舊思維的碰撞轉變。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