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做足『硒』文章帶來新希望 大興農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紀實
2019-07-09 09:40: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雙雙 吳樹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9日訊 走進大興農場,『倡享生態美,食安大興米』這幾個大字便會躍入眼簾,這不僅僅是一句贊歌。大興農場三面環水,內有富硒,外有濕地,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近年來,農場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硒』字上做文章,開闢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給職工群眾帶來新『硒』望。

  5.8萬畝富硒地叫響『金招牌』

  『經過專家檢測,這些紅色區域的地塊都是含有硒的,而且富硒土壤資源豐富,屬於天然富硒帶。我們將以「硒」為貴,打響「高富硒」大興特色品牌。』大興農場副場長李學軍手指著《黑龍江省大興農場天然綠色富硒分布圖》自豪地介紹道。

  大興農場地處撓力河和七星河之間,黑土層深達30厘米,且境內擁有濕地56萬畝,擁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58萬畝。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分別兩次來到三江平原進行調查,最終認定大興農場富硒耕地面積5.8萬畝。經過檢測,大興農場土壤硒含量在0.4~1.47mg/kg之間,均高於我國富硒土地標准,是發現的較為珍惜的富硒帶之一。

  據科技科科長高海軍介紹,農場為每塊富硒土地建立了『身份證』,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經濟附加值和產品競爭力。『我家這塊100多畝地就是富硒地,這兩年種的都是「航天」稻花香,銷路好著哩,去年我的糧食還沒等拉到曬場就被簽了訂單的買主急著拉走了!』大興農場第五管理區鄧道軍說,『去年,畝效益比其他品種高出200元。有富硒這塊寶地,今年肯定又錯不了,因為大家都認這個。』

  『硒』土如金。大興農場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天然富硒』優勢,巧做硒文章,打響黃金招牌。啟動了『優質富硒米工程』,重點推廣三江6號、綏粳18號、苗稻2號等適口性強的優質品種,打造富硒綠色品牌;依托『航天中試基地』優勢,開啟水稻『航天』模式,建立了『航天稻花香』示范區和『航天果蔬』采摘園,叫響航天富硒特色品牌;創新種植方式,試驗推廣種養共作新模式,發展種養生態品牌。年初,農場的近6萬畝富硒水稻就已全部簽訂了訂單,糧食還沒下來早已搶購一空。

  千畝種養共作產出『放心米』

  『這水稻田裡的螃蟹和小龍蝦能自如地生活,證明無農藥、無化肥,我們采用生物除蟲和人工除草相結合,全田施用有機肥料,生產出的絕對是綠色可靠的放心米。』大興農場農業科科長孫福海介紹說。

  種養共作成為農業生產新的發展方式。今年,這個場試驗種植鰍稻、蟹稻、龍蝦稻面積共達1075畝。兩年間,通過試驗和對比,掌握了科學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措施,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雙贏目標。

  『自從安裝了水質監測儀後,我可以隨時在手機上監測池子裡的水溫和含氧量,如溶氧量低於標准值了,手機就會自動報警,我便可直接在手機操作增氧機進行調控,非常方便。』種養共作示范戶王光宇打開手機,點開水質檢測APP開始熟練地操作起來。

  為了保證泥鰍、螃蟹、龍蝦與水稻互利共生,大興農場在種植上選用的是全省優質粳稻新品種齊粳10,嚴格按照有機種植標准,實施『三減』,在全程施用生物有機肥,不施用農藥化肥,不使用藥劑除草。在養殖上,每個池子安裝了太陽能誘蟲殺蟲燈,進行生物防治蟲害。為了提高養殖的成活率,今年新配備了一臺水質監測儀和8臺增氧機,安裝了溶氧、水溫自動檢測設備,可在手機上進行實時監測。

  『種養共作的富硒大米很暢銷,去年我家大米現磨現賣,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高度認可,銷往北京、江蘇、湖南等地,還在全國發展了多個代理商,除去成本,一斤能純賺5元錢。』示范戶王光宇興致勃勃地說,『我們申請的商標已經注冊成功了,這回有了自己的品牌,今年,我們將主打鰍田米、蟹田米、蝦稻米這三大品牌,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客戶。』

  一條路破解5道『難題』

  今年,大興農場第九管理區科技示范戶胡春光的地好不熱鬧,一波兒又一波兒的人們前來學習參觀水田標准化建設。在胡春光的水田地,只見眼前一道4米寬的田間大道伸向遠方,道路兩邊綠油油的水稻一眼望不到邊,水田成格、池梗筆直、溝渠相通,好一幅現代化田園風光畫面。

  『今年開春,我投入了13.5萬元對這塊地進行標准化建設,將原來的204個格田改成現在的24個格田,每個格田的面積擴大到20畝左右。改造後,500畝地每年就可節省生產資金近6萬元,省下來的就是賺到的,兩年就回本,第3年純賺,就這一條路解決了所有生產問題。今年,我還安裝了智能化節水控制閥,坐在家裡就可以控制田間水層,田間的供排水就再也不用我這個老頭子親自跑腿啦!』胡春光自豪地向大家介紹。

  針對當前用工荒和各項生產費用上漲的趨勢近年來,農場積極鼓勵種植戶進行土地平整、格田擴大。胡春光是大興農場科技示范戶,他憑借多年來的種植經驗,積極響應農場水田標准化建設的號召,琢磨出一舉多得、節本增效的好辦法,改變了傳統的格田布局。

  據農業科副科長楊成林介紹,這塊地通過水田標准化建設,一條路破解了5道生產難題:第一,增加土地面積25畝,產生經濟效益1.2萬元;第二,省工,插秧機傳統標配僱工7人以上,改造後,省了3個挑苗工人,4人即可完成作業,節省1.5萬元,月工減少了1人,節省2萬餘元;第三,省時,在插秧時間上縮短了3天,節省1萬元;第四,有效抗災,以前遇到澇災年,運糧車根本進不去地,現在修了這條路,運糧車在道邊就可裝卸糧食了,而且不會破壞本田土壤結構,有利於第二年機械生產作業;第五,節水增溫,原來水渠在中間,供排水效果不好還浪費水資源,現改為全田四周水渠,延長了供水渠道,增加了水溫,可提高米質,增加產量。

  『我們將做強富硒品牌,做大富硒產業,讓富硒富民,使廣大職工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帶領大家走向「硒」望之路。』大興農場場長劉博堅定自信地說。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