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訊 在剛剛過去的本屆中俄博覽會和哈洽會上,雙鴨山的綠色食品再次引起關注。我市收集展出的以富硒大米、雜糧和菌類、鹿產品等為代表的綠色食品和山特產品不僅受到廣大客商的青睞,在此期間還簽訂了6個總額近7000萬元的產品銷售協議。這是我市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不斷促進綠色食品產業提檔昇級所帶來的效應。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大力推行綠色食品生產方式,突出抓好綠色食品質量監管,不斷強化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快速推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向標准化、規范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黑土藏不住,綠色滿大地』。通過擴大中高端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綠色食品基地45個15.7萬畝,全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40萬畝。有50家『三品一標』生產經營主體進入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質量追溯面積達314萬畝,通過輸入生成的二維碼消費者可查詢到生產企業、地塊、品種、施肥、用藥、產品銷售等全部信息。
同時,為加快培育特色優勢品牌,我市努力打造品質優、口碑好、叫得響、立得住的『金字招牌』,認證『三品一標』產品達到360個,發展集賢大豆、寶清白瓜籽、饒河東北黑蜂、太保胡蘿卜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1個,逐漸叫響了『冷泥』『冷硒』『稻姬』等一批知名富硒品牌。
『一綠通天下,一綠值千金』。我市通過參加綠博會等各種展會廣泛宣傳展示雙鴨山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產品生產過程和品質特性,使富有地域特性的綠色有機富硒大米、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紅小豆、東北黑蜂等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每天都有大批訂單。鼓勵引導企業采取眾籌、私人訂制等新型營銷方式,不斷拓寬市場,提高產品銷量和銷售額,目前全市25家企業進行網絡銷售,銷售額近5000萬元。同時借助『雙深合作』『兩山合作』平臺和市場,擴展銷售網絡和渠道,組織96家農業經營主體赴外參加展銷活動,有51家企業(合作社)成為對外銷售主體,一批綠特優質農產品擠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佛山等發達地區市場。
借助資源優勢,延伸綠色效應。我市積極組建大豆科研中心、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試驗基地,寒地棚室羊肚菌、富硒產品、農副食品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項目56項,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東北唯一水稻種植業研究中心、黑龍江第一個國家級水稻研發中心——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科技研發中心在寶清縣正式成立,大豆、玉米和食用菌、蔬菜等綜合性育種中心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高值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其中發展鮮食玉米種植8.5萬畝,食用菌種植3514萬袋,棚室蔬菜1.1萬畝,林菌、林藥、林果等產業基地面積達到14.3萬畝。
此外,為讓綠色經濟產生更大效益,著力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寶清萬裡潤達150萬噸玉米深加工、集賢鴻展30萬噸特優食用酒精等項目正加快建設,友誼北大荒龍麥30萬噸玉米壓片項目投產達效,全省9個定點區域玉米燃料乙醇項目有2個在我市落地開工,玉米深加工項目集群初步形成。
『滿眼春色盡染綠,綠色生出綠財路』。今年,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重點圍繞強化基地建設,鞏固產業基礎來入手,進一步推動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充分利用寒地黑土、非轉基因資源的優勢,加大綠色有機食品開發比重,增加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數量,提高產品品牌價值,支持引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申報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目前有12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合作社擬申報富硒大米、笨榨大豆油、腐竹、椴樹蜜等產品認證。
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質量追溯體系,樹立綠色食品品牌形象和產品認證權威性。制定統一規定的生產記錄手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操作規程,完善生產基地各項生產檔案,建立農藥、化肥使用臺賬。指導推進綠色有機基地對接企業,加入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更多產品進入質量可追溯體系。
不遺餘力做好綠特色產品品牌宣傳推廣。以『集賢大豆』『寶清大白板南瓜籽』『饒河大米』『饒河東北黑蜂』『太保胡蘿卜』等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為重點,通過采取廣告、展銷、推介等手段方式進行品牌宣傳,讓雙鴨山的綠色產品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