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訊 (通訊員 李華虹 曹玥 記者 楊金光) 日前,哈醫大二院接診了一位肝門膽管癌的患者,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不偏不倚長在了肝髒中央,這可是道手術難題:無論選擇左半肝還是右半肝切除都將面臨術後肝髒功能衰竭的危險。普外科一病房(膽胰外科)主任崔雲甫教授及鍾翔宇教授聯合為患者進行了肝門部膽管癌治療手術中難度最大的中肝葉切除,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今年44歲的張女士家住哈市周邊,兩個月前她出現了腹痛的癥狀,隨後身體開始慢慢變黃,在哈醫大二院經過詳細地檢查和評估,最終被確診為肝門膽管癌。鍾翔宇教授表示,第一肝門是肝髒連通外部的門戶,在直徑約為1元錢硬幣的空間內分布著肝髒動脈、門靜脈和膽管。肝門部位膽管癌是肝膽外科發病率相對較低的惡性腫瘤,它是肝門處的膽管內長了腫瘤,逐漸增大的腫瘤將肝門處膽管堵死,使肝髒分泌的膽汁無法排至肝外,導致患者出現逐漸加重的黃疸,最終引發肝衰竭,危及生命。手術是病人能夠長期存活的唯一選擇。
目前國內外治療肝門部膽管癌主要是選擇半肝切除為主,而中肝切除由於手術操作極為復雜,耗時長,對手術醫生的經驗、耐力和體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
崔雲甫主任介紹,由於手術難度非常大,為了對腫瘤情況有更精准的掌握,在術前利用數字信息化技術對腫瘤進行了三維重建,並電腦模擬計算了腫瘤切除的肝髒范圍和剩餘肝髒的體積,做到了術前對病情全面精准的量化分析,把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降到最低。
經過縝密的術前准備後,崔雲甫主任和鍾翔宇教授合作將肝髒劈成左中右3段,移除中段,保留左右兩段,從而完整的切除了腫瘤,又保證剩餘肝髒的功能;成功地完成了左右肝髒斷面上膽管的成形及膽腸吻合重建,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復查肝功能逐步正常。
專家提醒,膽管癌是一種惡性腫瘤,雖然不是高發腫瘤,但是近幾年的數據顯示,膽管癌的患病率在每年增長,並且男性患病率要高於女性,常見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黃疸是膽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癥狀,所以一旦發現皮膚、手掌、眼睛等部位發黃,要優選外科就醫,排查是否膽管出現了問題,早發現早治療纔是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