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8日訊 周末兩天,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方興新村小區的劉大媽又從家裡收拾出來廢舊報紙、過季衣物,整理好後,用手機掃描小區裡的智能生活垃圾分類箱上的『垃圾分類個人識別碼』,按標識投放到相應的垃圾箱裡。劉大媽將在3天之後收到垃圾兌換的積分信息,積分可兌換成手機支付的零錢使用——這是齊齊哈爾市從去年9月開始的『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方式的一個具體呈現。
『垃圾分分類,零錢賺到手』,這樣的宣傳標語在齊齊哈爾的一些小區裡隨處可見。齊齊哈爾市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郭樹江介紹,去年9月開始,齊齊哈爾市供銷社會同市城管局嘗試了可回收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類工作,制作了首批可回收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兩種箱體,投放到建華區方興新村小區進行試點,並且通過『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的方式,創辦信息交易平臺,研發了『綠蔭』再生資源線上交易程序,程序兼具信息發布、網上交易、網上結算和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同時開展線上線下回收業務。線上交售可回收垃圾方式,是通過微信搜索小程序『綠蔭回收』,登錄後點擊『個人下單』,訂單成功發布後,距離最近的收廢員會按照居民約定時間,統一著裝、統一計量工具、統一證件、統一服務流程進行上門回收服務。線下交投可回收生活垃圾方式,是首先登錄『綠蔭回收』平臺獲取『垃圾分類個人識別碼』,通過此平臺積分兌換功能,積分可兌換成微信零錢。有害垃圾則是百姓自覺投送,企業定期收集、運送、儲存和處置。經過一個月的試點運行,這種新型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得到市民認可,隨即在中心城區和其他縣全面推廣。小區居民普遍反映,這種生活垃圾分類箱的設置方便了市民分類投放垃圾,減少了個人叫賣式收垃圾的擾民行為。
今年51歲的李女士自從使用『綠蔭』在線回收平臺後,就被其准時准點上門、計量計價無誤、服務文明規范所折服。李女士說,智能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平臺的搭建,讓市民真正體會到了『指尖一點、回收上門』的全新服務方式。
目前,齊齊哈爾在龍沙區、鐵鋒區、建華區三區鋪設智能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回收箱565個,服務120個小區。龍江、依安、泰來、富裕、甘南、克山、克東七個縣鋪設可回收物回收箱1000個,服務220個小區。截至目前,『綠蔭』再生資源線上交易程序訪問量達1080萬人次,居民通過平臺交售廢品下單達2200餘單。線上日均收集垃圾3.8噸左右,線下日均收集垃圾3.5噸。初步測算小區垃圾減量2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15%以上。
齊齊哈爾市根據實際情況,將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交由齊齊哈爾市供銷社通過智能生活垃圾分類箱進行回收,由專業回收公司負責這兩類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其它垃圾市民仍然投放至環衛部門設置的垃圾容器內,由環衛部門負責收集、運輸、處置。
據悉,今年年底前,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將投放400餘個智能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箱,屆時,將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全覆蓋,2020年底,全市七區九縣(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設施覆蓋率將達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