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3日訊 夜幕下的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中心辦公樓,幾間實驗室的燈依然亮著,映襯著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
『隨著油田不斷開采,接近廢棄條件的區塊越來越多,但仍有超40%的油未被開采出來。需要通過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采收率。』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工程師曹瑞波介紹,他目前正進行著新型驅油體系研究,這是在水驅、聚驅、三元復合驅之外,又一項全新的驅油技術。
目前,世界水驅的平均采收率為30~ 35%,大慶油田達到了40~45%;應用了聚驅之後,大慶油田把采收率提高到50~ 55%;三元復合驅進一步提高了采收率,達到了60~65%。
正是靠著不斷地科技進步,大慶油田始終站在世界石油科技的最前沿,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條『生命線』,以科技進步助力『百年油田夢想』照進現實。
科技創新助力油田葆有活力
就世界同類油田而言,穩產期最長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大慶油田歷經近60年開發建設,仍能保持高水平開發的生機與活力,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橕。
把科技創新放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優先地位來推動,開發建設以來,大慶油田努力做到『戰略優先、投入優先、配套優先』。
在戰略優先上,按照『研發一代、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的思路,明確攻關技術,努力實現核心技術保持領先,配套技術緊跟前沿,儲備技術加快攻關。
在投入優先上,以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為龍頭,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力度和配套經費投入,有力推動了核心主導技術創新發展。
在配套優先上,配套重點學科研究的實驗設備與設施,建成多個國家和行業級實驗檢驗中心、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石油試驗基地、油田科研重點實驗室,為加快科技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6年,落實國務院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大慶油田全面啟動《大慶油田振興發展綱要》編制工作,將技術支橕保障寫進了這份指導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並明確繪就大慶油田核心技術發展路線圖,列出科技攻關規劃。
大慶油田過去的輝煌離不開科技創新,大慶油田未來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近3年,大慶油田全面實施《大慶油田振興發展綱要》,持續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朝著更高的目標不斷邁進。
完善機制體制激發科技實力
在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大慶油田不斷健全完善與開展科研工作相配套適應的獎勵機制和體制保障,全力為科研人員搭建成長『快速路』、營造攻關好環境。
自2002年起,大慶油田設立技術創新突出貢獻獎,每年評選一次且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獎勵從最初的家用轎車發展為獎金,去年起,獎金標准從20萬元提昇至30萬元。大慶油田還設立了基礎研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等5個獎項,並專門出臺《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明確各獎項及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的申報審批等要求及相應獎勵規范。
按照中國石油『雙序列』改革相關要求,大慶油田2016年展開試點工作,2017年在所屬各科研機構全面鋪開。改革至今,效果正逐步顯現。
渠道更暢通。推進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轉換,由千軍萬馬擠行政管理序列的『獨木橋』,變為兩條序列共同發展的『雙軌制』,為有不同發展意願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快速成長平臺。
人員有乾勁。公平公正的選聘體系、激發活力的薪酬體系、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讓專業技術人員的獲得感和競爭意識並存,參與科研、設計等工作更加積極主動。
科研更專心。大慶油田企業一級技術專家伍曉林說:『以前承擔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一周最多能到實驗室一兩次,了解實驗進展大多聽匯報。現在,每周有三四天都能「泡」在實驗室裡,進展也能比之前快一些。』
為讓科技攻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制管理在『十三五』初期正式實施。
在課題立項上,設立『大慶油氣持續有效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專項,系統設立13個課題,改變了以往單一技術課題立項難以解決制約油田整體發展問題的現象;在科研組織上,打破單位和專業界限,讓多專業、多單位聯合攻關,科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管理模式上,以市場化為手段,全面實施競聘上崗。同時,成立相關機構,對各課題進展情況進行年度考核。
圍繞『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展開攻關研究,2017年至今,大慶油田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5項,為大慶油田油氣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橕。
傳承鐵人精神煥發科創活力
只有置身大慶油田,纔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大慶油田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源於一代代科研人員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堅持『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持續接力自主創新的生動實踐。
『我們明確的知道「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工程師陳文林說。
有這樣幾則故事讓人深受觸動:
為攻克三元復合驅技術,2000年,原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振宇立下軍令狀:『如果不按時拿出配方,我自願下崗!』一次現場取樣的路上,連車帶人摔進深坑,但他手裡仍緊緊攥著取樣的塑料瓶……上千次實驗、數萬次分析,創造性地解決了三元復合體系粘度無法達標這一重大技術難題,保障了大慶油田首次開展的三元復合驅工業性試驗成功。
曾經,許多權威專家認為『大慶不具備自己研制表面活性劑的實力』。大慶人卻說:『反對的聲音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大慶油田企業一級技術專家伍曉林主動承擔起研制表面活性劑的重任。經過5600多次反復試驗後,伍曉林帶領團隊終於成功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表面活性劑,徹底擺脫了三元復合驅技術對國外的依賴。
『要搶先建立國際認可的標准。』面對世界高分子領域六大難題之一的檢測水溶性聚合物微觀性能,大慶油田企業二級技術專家孫剛看到了機會。聚合物分子僅有零點幾微米大小,准確測定分子尺寸是建立標准的關鍵。為此,他反復演算,推導出一套新方法,但需要通過儀器進行檢驗,這種儀器當時只有北京一家研究所纔有。溝通後孫剛得知儀器僅有一周的空檔期。想也沒想,他連夜上了火車,到了北京,扛著一箱方便面一頭『紮』進實驗室……經過3年不懈努力,孫剛帶領團隊建立了聚合物評價標准和方法,成為令國際同行嘆服的『權威裁判』,被稱為『大慶標准』。
技術不斷進步,精神代際傳承。開發建設至今,大慶油田已累計取得科技成果萬餘項。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眼下的大慶油田充滿活力,未來的大慶油田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