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瞬間|我鏡頭裡的七十年 走近『馬背上的民族』鄂倫春
2019-08-02 08:44: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七十年,龍江大地發展波瀾壯闊,猶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而攝影,用光影定格了無數難忘的瞬間。它們是時光之河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也許微小,或很平凡,卻真實紀錄了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為生動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各條戰線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新風貌,從本期起,東北網與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聯合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系列影像《瞬間|我鏡頭裡的七十年》。

  

  在莽莽的大小興安嶺的密林深處,曾經世世代代居住著一個鮮為人知而又風俗奇特的民族——鄂倫春。它是中國『五小民族』之一,也是黑龍江獨有的稀少民族。一代一代鄂倫春人靠著一杆槍、一匹馬、一只獵犬,四季追逐著獐?野鹿,游獵林海雪原,因此也被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他們纔逐漸走出了白樺林,開始了定居生活。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遜克、愛輝、嘉蔭等縣。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鄂倫春獵人出獵。

  

  實行全面禁獵後,鄂倫春人放下獵槍從事農業生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上山伐木采摘黑木耳段。

  

  1992年,鄂倫春下山四十年大慶時的鄂倫春民族村村貌。

  

  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以來,鄂倫春民族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過去近四十年間,我多次深入到鄂倫春人群當中,親眼見證了他們生產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用鏡頭真實紀錄下了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鄂鄉巨變,也充分印證了黨的民族大團結政策的英明正確,相信,鄂鄉的明天也一定會更美好!

  6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一個游獵民族轉化成今天發展多種經濟的新格局。這是2013年,伊春市嘉蔭縣勝利鄂倫春村村民鄭雲展示她靠科技種植的地栽黑木耳。

  

  新世紀鄂倫春幸福家庭。攝於2013年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攝於2013年8月

  

  參政議政,伊春少數民族鄂倫春族政協委員杜玉蘭正在分組討論上發言。攝於2017年3月

  作者簡介:王志富,伊春日報攝影部主任,從事新聞攝影30多年來始終堅持民族風情的拍攝,著有《小興安嶺民俗風情》一書。獲黑龍江省第十屆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百佳記者』稱號。

  歡迎廣大攝影愛好者和新聞攝影專業創作人士積極參與,踴躍賜稿。照片以單幅為主,附簡潔說明及作者個人簡介和聯系方式,每人不超過七張。所有入選稿件將陸續在東北網首頁發布,稿酬從優,並在『振興風采、輝煌歷程——黑龍江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攝影作品展』上集中展出。

  投稿郵箱:東北網80442417@qq.com 聯系人:陳先生(電話:13703615521);省攝協 photohlj@126.com 聯系人:施岩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

【專題】瞬間 | 我鏡頭裡的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