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5日訊(記者 姜姍姍)為深刻學習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重溫晉察冀邊區革命精神,了解革命老區精神對脫貧攻堅的助力作用,2日-4日,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情系扶貧』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阜平縣國家重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為期三天的實踐活動。

2日,實踐團來到位於阜平縣城南20公裡處的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晉察冀邊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根據地,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走入晉察冀革命軍區司令部舊址和防空洞,參觀了革命先輩的辦公和居住環境,重溫了當時那一段艱辛歲月,切身體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所面臨的嚴峻環境。在金興偉老師的講解下,實踐隊員們了解了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英勇事跡,堅定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崇高信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優良作風,感受到了革命老區精神在新時代脫貧攻堅中的現實意義。
3日,實踐團來到龍泉關鎮,在村乾部的陪同下走進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走訪過的兩戶村民家,見到了顧寶慶老人和顧成虎老人。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提起近些年村裡的發展,老人家激動地說,我們都不愁吃,不愁穿,現在生活越來越幸福。

4日,實踐團來到了駱駝灣村村史館,館內展示的破舊低矮、四面透風的舊居影像與如今窗明幾淨、煥然一新的新居形成鮮明對照。隨後,實踐團又來到了顧家臺村村委會,進行了深入交談,了解到村裡過去以農業為主,如今通過土地流轉入股,與企業合作對農田進行高標准開發整治,創新山區開發新思路,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昇;土地流轉金、土地入股分紅和農民勞動薪金使得收入多元化,實現了傳統農民向『三金農民』轉身。
實踐團冒著風雨進行扶貧相關政策的宣講和張貼宣傳海報,隊員們拿著宣傳單頁耐心地給村民講解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村民們對實踐團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鼓勵學生們要好好學習,畢業以後深入基層,紮根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