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愛心匯聚力量團結戰勝洪災 阿城區小嶺街道抗洪救災紀事
2019-08-14 10:08: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志願者把救災物資送去災民家裡。記者李健攝

  黑龍江日報8月14日訊 連日來,在剛剛遭受了50年一遇洪水『襲擊』的阿城區小嶺街道,到處是忙碌的場景:清理河道、整修道路、清除淤泥、衛生防疫、發放救災物資……7月30日凌晨3時起,小嶺境內連續8小時普降暴雨,西泉眼水庫泄洪和上游山水飽和形成的山洪導致小嶺街道基礎設施損毀,通訊中斷,百姓損失慘重。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小嶺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帶領機關乾部、村組乾部和派出所民警衝向抗洪第一線,鏖戰幾個通宵。一幕幕感人瞬間、一個個暖心故事,至今令受災群眾念念不忘。

  王雲堂

  向險而行心中想的就是救援

  『家被淹了!』7月30日凌晨4時30分,小嶺派出所接到白嶺屯百姓報警,值班所長王雲堂立即帶領值班民警趕赴受災村屯。大雨持續不停,流經小嶺的阿什河水位不斷上漲,同時山洪下流量越來越大,新興二組、三組的通村橋已經被衝斷,極有可能發生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村內村民手機沒有信號,無法聯系到新興村四個組的村民。『當時心裡想的就是馬上進村,查明失聯群眾是否安全。』王雲堂激動地對記者說。橋梁坍塌,要進入失聯的村子,只能從山體繞行過去,途中同行的新興村書記姜義不慎滑入水溝,王雲堂第一時間衝過去,將姜義救出,自己的手臂因救人而受傷。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於趟著過膝深的洪水進入村屯。隨即,對沿河兩岸和山腳下的南屯村二、三、四、五、六、七組和新興村一、二、三、四組處於危險地帶的100餘名村民進行疏導,並強制帶離30多名不肯離開家的村民,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

  7月30日凌晨4時30分開始至7月31日凌晨5時,王雲堂帶領全體民警,與小嶺街道辦事處、各村乾部和救援部隊一同,連續抗洪搶險救災24小時,轉移救助老弱病殘群眾三百餘人,拖、拽、推被淹被困車輛20餘臺。

  李和平

  救災物資要給最需要的受災群眾

  8月9日中午,記者在小嶺街道政府看到,一樓大廳和辦公室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救災物資。志願者有的在清點物資、有的在接待來訪群眾、有的在裝運物資,景象繁忙而有序。在大廳的角落裡,一位趴在救災物資上睡著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她叫李和平,今年62歲了。這次洪水她家裡的房屋和菜園都被淹了,女兒家淹得更重,水都沒到了房頂。受災後她哭了好幾場,在家裡埋怨街村乾部為什麼沒到她家。在她連吵帶喊地到街道理論的途中,一路看到受災的不止她家,街道1000餘戶受災比她家還重。街道乾部們都在忙著賑災。這下她解開了心結,把一肚子氣變成了救災的動力,跟著乾部群眾忙活起來,每天風雨無阻,義務搬運救災物資。『看到村民受災,心裡特別難受,我來幫忙乾點活,心裡踏實,自己的小家先放一放吧。』李和平的言語中充滿了質朴之情。本來李和平有資格領取救災物資,而且近水樓臺,但她卻主動提出,自己家受災不是很重,先把有限的物資給最需要的受災群眾。

  像李和平一樣的志願者不勝枚舉,秉持『群眾最需要時必須到場』信念的綜治辦主任李樹田、主動將被疏散村民讓到自己住所的扶貧對象張玉芬、身有殘疾仍默默奉獻的宗生、免費讓幾十名災民住自家旅店的朱金鵬、搬運了1000件重達7.5噸礦泉水的六名志願者……一張張平凡的面孔都在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

  街道乾部

  再苦再累群眾滿意就值得

  小嶺街道社區乾部、人大代表尹麗萍連續幾天來政府起早貪黑地工作,正從捐助車上往下搬水的是她12歲的女兒,她帶領孩子每天都堅守在物資分發處,登記搬運,她言傳身教給孩子無私奉獻的意義。『在我們下鄉入戶發送物資走到小嶺老小街時,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大爺雙眼噙著淚水激動地連聲說道「感謝共產黨」,我們再累再苦也值得了。』尹麗萍動情地對記者說,當救災車走到南屯一戶災民門口時,災民說:『我家不算嚴重,水還沒過炕,我什麼物資都不要,把這些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吧,我還可以幫你們乾點什麼活?』輕輕幾句話,溫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在發放救災物資時志願者們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黨群辦乾事郭世榮感受頗深,『3日我們開始發放救災物資,當天在不大的政府大院裡擁進來500多人,場面一度失控。第二天我們及時改變策略,租用四輛『皮卡』將救災物資主動送上門,並根據之前的查災情況,使救災物資得以精准投放。』

  鄰裡互助

  危難時刻彰顯無私情懷

  『當時水勢漲得太快了,我住了幾十年還是頭回遇到這麼大的水!』回想起當時的危險時刻,鋼鐵家屬區居民趙元法仍心有餘悸。據他講,7月30日10點左右水勢開始不斷增大,到了12點屋裡的水已經齊腰深了,當時門根本打不開,他只能從窗戶出來,沿著牆沿站到房頂上避險。好在很快,鄰居高志民劃著橡皮船發現了他,迅速將他轉移到安全地點。『都是鄰居,這危機時刻必須得幫。』高志民簡單的言語彰顯了無私情懷。

  記者在趙元法家注意到,牆上的水痕還歷歷在目,目測離地面大約有1.6米,院外的圍牆由於地勢較低,水痕離地面將近2米。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有多麼危急。

  以出租鏟車為生的孫永權看著自己傷痕累累的鏟車卻沒有一句怨言,『當時王雲堂所長來求助,二話沒說,我立刻開著鏟車開始救人。』7月30日下午在小嶺救助被困人員後,晚上又前往平山救災,一直到7月31日凌晨四點半,孫永權的鏟車先後救出五十餘名受困群眾。救援結束時,鏟車油箱和壓力箱都進了水,三個胎都被紮破,一個輪胎爆掉了。『能夠成功救出那麼多被困群眾,這點損失也值了。』孫永權坦然地對記者說。

  在小嶺買賣街從事布藝生意的於群在幾十家商戶中損失最為慘重,由於洪水來勢凶猛,大部分布藝商品都被水淹了,水退後,商品上面都是殘留的泥土。『受災後,價值十幾萬元的貨物被淹,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時,好心人馬文霞及時出現。我們之前素未謀面,她卻盡心竭力地幫我挽救損失。』於群說起好心人對她的幫助時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馬文霞把大批的布藝商品擺在自家院中,用水泵抽地下水不斷衝洗,幾天不間斷地工作,水泵都被燒壞了。『我想著給馬文霞錢表示感謝,她卻拒絕了,還是好人多呀!』於群感慨道。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