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6日訊(記者 周秘) 多年來,他無私奉獻家鄉建設,竭心盡力造福鄉親,滿腔熱忱幫助困難群體,捐資建設希望小學、通村公路、群眾文化廣場和新型農民居住區,組建養殖場、現代農業農機示范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基地、食用菌廠等產業項目,在黑土地深處探索發展致富之道,把『貧窮之地』變為綠色生態小鎮,鄉親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點燃美好生活火種的人』。他就是齊齊哈爾市卓建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拜泉縣國富鎮德潤新型社區主任,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誠實守信)岳國良。
重信守諾 初心不改
1963年,13歲的岳國良就跟隨父母來到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范家屯務農。由於環境不適應和生活艱辛,父母不到3個月就病倒了,兩年內相繼辭世。從此,岳國良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帶著弟弟妹妹生活在自治村,是自治村的百家飯養育了他們一家。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鄉親們家裡有大事小情總能看到他的身影。整整5年,他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岳國良20歲時,決定離開自治村去外面闖蕩。臨別前,他向鄉親們承諾,『等我將來有能力了,一定回來報答你們。』他在大興安嶺當過伐木工人、建築工人,趕過馬車,掏過廁所,拉過煤車。後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他落腳於秦皇島市,開辦了自己的公司,事業漸漸有了起色,岳國良卻一刻也未曾忘記許下的諾言。2004年,他放棄了秦皇島市已成規模的事業,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黑土地,創建了齊齊哈爾卓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帶領鄉親們創業。
真情付出 言必信行必果
岳國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著手資助自治村建設和發展。從1996開始直到2008年,他無償捐獻600多萬元,建希望小學、修通村通屯公路、建群眾文化廣場、衛生所和免費浴池,讓村民學習、娛樂、看病、洗澡有了去處。
2008年,他主動找到拜泉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撤並自然屯,組建新社區,土地集中經營』的思路和想法。他多次跑市進省,請項目、批規劃、籌資金。先後從自己公司拿出1.07億元,建設佔地10萬平方米的德潤社區。2012年,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正式落成,610戶村民喜遷新居,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為解決村民入住社區的後顧之懮,他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居民樓裝修後銷售價格每平方米600元,比拜泉縣縣城樓房均價低2400元;入住三年內不收取暖費和物業費、水費,費用由岳國良自行承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文化生活,捐資建設了使用面積1100平方米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
忙著鄉親們的房子,岳國良也不忘鄉親們的孩子和票子。多年來他持續無償資助大學生數十名,還出資280餘萬元修通了5.5公裡自治村通國富鎮柏油公路,校車直達國富鎮。為了安置剩餘勞動力,他出資760餘萬元創辦了養豬場、養牛場、養鹿場,農民在當地就能增加收入,離土不離鄉到村企上班。2009年,他組建了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僅4年,就拓展到周邊的5個村、1095戶。自治村由落後村、負債村轉變為先進村、『千萬村』,2018年總收入突破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3800元。
助力脫貧 擔起社會責任
拜泉縣作為全國深度貧困縣,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形勢嚴峻。岳國良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依托拜泉縣林下經濟優勢,在去大興安嶺、東寧、牡丹江等地對食用菌生產情況、發展前景、生產設備、市場空間、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對比後,決定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依靠食用菌產業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
2015年初,岳國良開始籌劃食用菌廠建設,總投資1.18億分期建設黑木耳生產線,一期工程投資8000萬元,完成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一個生產周期後,建成黑木耳掛袋大棚200棟、60畝地擺菌包生產黑木耳示范園區各一處,生產菌包500萬袋,實現銷售收入1560萬元,帶動132名貧困群眾月增加收入2500-3000元。
為吸收更多貧困群眾參與到食用菌項目之中,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他多次帶領種植戶考察佳木斯、雞西、湯原學習黑木耳項目的建設和種植技術,親赴韓國研究黑木耳的深加工。2017年,岳國良又推進了二期工程建設,建成日產菌包1.2萬袋菌包的生產線、食用菌大棚加工生產線、食用菌物流公司、食用菌深加工廠和研究所。目前,食用菌廠年產菌包2500萬袋,菌包銷售及基地種植收入達到6300萬元,實現利潤超過1200萬元,帶動周邊村屯就業300人,輻射全縣1000戶、4000人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