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訊 題:【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中國一重:以創新求突破,挺起民族工業脊梁
記者劉楠 霍梟涵 那鵬翔
機器轟鳴,各類大型現代化機械巍然排列。近日,東北網『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道組走進齊齊哈爾中國一重生產車間。在重型裝備制造廠的裝配現場,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組裝器件。產出的設備在這裡調試合格後,將交付給國內外用戶。與歷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重裝廠裝配任務最飽滿,產品結構也有發生了很大變化,出口佔80%以上。


始建於1954年的中國一重是我國『一五』期間國家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從誕生的那天起,中國一重就肩負著振興我國重型裝備制造業的歷史使命。
從成功制造出了我國第一臺1150mm方坯粗軋機,到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近400萬噸、開發研制新產品400多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多項……六十餘載的砥礪前行,中國一重帶動了我國重型機械制造水平的整體提昇,有力地支橕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為我國工業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國內重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一重為國家裝備制造業崛起和經濟建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廠初期,面對當時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國一重便實行了邊基建、邊准備、邊生產的『三邊』方針,當工廠竣工投產後,就成功制造出了我國第一臺1150mm方坯粗軋機和第一臺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為新中國沒有制造過成套重型機械設備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改革開放以後,面對訂貨不足、社會負擔重等困境,中國一重通過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采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研制了汽車鍛壓設備小松壓力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新產品,為企業走出低谷奠定了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一重先後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相繼完成了我國首臺千噸級熱壁加氫反應器、我國首臺三代核電百萬千瓦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鏽鋼爐卷軋機、我國首臺斗容最大的電鏟等制造任務。
2014-2016年,中國一重連續三年虧損運行。面對嚴峻的生產經營形勢,調整後的領導班子,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實國企改革『1+N』文件精神,不但一舉扭轉了連續3年虧損的被動局面,而且成為了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成功樣板,走出了一條企業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中國一重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近40項,省部科技獎項150餘項,市級科技獎項80餘項,有效專利496項,其中發明專利226項,並且在核電、石化和冶金成套裝備領域,制造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的重大轉變。


今年上半年,一重新增訂貨同比增長16.9%,其中,國際市場訂貨同比增長24.5%,首次在俄羅斯市場簽訂成套冶金設備合同,並為泰國、巴西石油天然氣項目提供壓力容器。產品有口皆碑,客戶自然紛至沓來。很多國外用戶都自發成了一重的『推銷員』。
今年重裝廠訂單又創歷史新高,計劃安排營業收入達7億5千萬元。在改革後人員大幅度下降,設備能力沒有明顯提昇的情況下,重裝廠的底氣,來自創新。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中國一重考察時,勉勵大家要肩負起歷史重任,制訂好發展路線圖,加強黨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管理水平,調動各類人纔創新創業積極性,把我們的事業越辦越好。如今,一年時光快過去了,中國一重的乾部職工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力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在產品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未來,中國一重將持續推動改革創新,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在加快推動傳統產品優化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新業務板塊,努力實現企業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開放協同的發展新格局,著力把中國一重建設成為多元發展、多極支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制造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6月11日,在黑龍江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報告上,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時提到,中國一重『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十三五』末,力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實現本質脫困和可持續發展。第二步,到2023年,企業主導產品及工藝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全面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即2025年,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跑,進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初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大國重器,強勢崛起;中國一重,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