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軍(中)及其技術團隊在拉伸實驗室查看產品性能。
編者按
黑龍江作為共和國的長子,70年來,一個個龍江企業、一代代龍江人薪火傳承、不懈奮斗,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將永載共和國的史冊。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報今起推出『70年70企70人』大型全媒體報道,在全省范圍內遴選70個企業的70個典型人物進行采訪,通過人物故事來講述企業發展,講述龍江企業和龍江人過去為共和國和龍江的建設發展做出的貢獻,講述現在為建設『六個強省』和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所做的拼搏和努力。
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大雨過後,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味道。在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三道街上的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整齊漂亮的老線俄式廠房和高端大氣的新線現代化廠房,錯落有致地掩映其中。
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破,『神舟一號』飛船遨游太空,第一枚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這些『第一』都鐫刻著東輕人的披荊斬棘、攻無不克。這裡是中國鋁鎂加工業的搖籃,鑄就了共和國『銀色支柱』的時代輝煌。
篳路藍縷立根基——
『一家供全國、全國靠一家』,為幾乎空白的祖國國防科技事業打下牢固基石
1952年,在『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詩意冰城,新中國的開拓者、墾荒者,在侵華日軍731細菌工廠的廢墟上,播下了代號『101』的第一粒種子。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東輕於1956年正式投產。1960年,中國第一根飛機大梁模鍛件——重達100公斤的殲六飛機大梁投入生產。東輕人在簡陋的廠房裡想盡辦法,克服了當時的種種技術難題,歷時六載,從無到有,終於摸索出了同類產品的全套生產工藝流程,結束了我國不能模鍛飛機大梁的歷史,打破了國外勢力對新中國的技術封鎖。時任東輕模鍛車間技術主任的新中國第一代輕合金模鍛專家浦水根曾這樣回憶:『當時我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盡快地試制出殲六飛機大梁模鍛件,讓祖國的雄鷹早日飛上藍天,捍衛我們偉大祖國的領空。』
『我的師父是第二代東輕人,我雖未和創廠元老共事過,但總是聽師父提起。』中鋁集團首席工程師、東輕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國軍說,那一代人沒有加班的概念,就是『以廠為家』,全身心撲在研發和生產上。他們從零做起,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文獻可以查找,連續多個晝夜睡在廠房記錄數據是常態,在那段艱難歲月裡他們就是一門心思搞科研。
為航空熔煉的第一爐鋁水,為飛天鑄造的第一塊鋁錠,迎向藍天的第一張鋁板,巡游太空的第一根鋁線……東輕與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共同成長,在國防軍工發展的每個重要歷史階段,東輕都擎起『大國重器』的國家責任,在航天事業的每一次壯舉中留下光輝的足跡。
櫛風沐雨成重器——
67載飽經雨雪風霜,以使命必達的信心和決心續寫祖國銀色事業的瑰麗篇章
王國軍1995年博士畢業後來到東輕,從分廠的工藝技術員做起,逐漸成長為具有豐富現場經驗的中鋁集團首席工程師、東輕公司副總工程師。『剛離開校園到東輕時,缺少現場經驗,是老師傅們培養了我的現場意識,直到現在我也一直堅持著技術員不應該離開現場的原則,只要是我負責的課題,我就一定要到現場,半夜出數據,我就半夜去看,記錄數據,避免誤判。』王國軍說。
航天器用的鋁合金新材料是王國軍及其團隊研究的最大亮點,他們日以繼夜克服難關研究出的高性能稀土鋁合金已經用在眾多航天飛行器上。『我們提供了大量高強、高韌、高耐蝕性鋁合金材料,其中主要包括鋁合金板材、型材、棒材、線材和鍛件等制品,主要應用於運載火箭、航天飛船等領域。』王國軍介紹,為保證提供的鋁合金材料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在研制和生產過程中,王國軍帶領其科研團隊針對實際情況,全力克服技術要求高、生產不連續、成本控制壓力大等困難,從熔煉鑄造到軋制成形,從擠壓到鍛造,嚴守質量關,反復試驗調整,確保了每一個工藝參數、每一批次產品的質量可靠。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東輕產品涉足的領域上至太空,下至海底,無論軍工還是民用,無論國防還是科研,在許多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大項目上都銘刻著東輕的貢獻。
2016年,正式列裝的『鯤鵬』運20鷹擊長空,2017年助力C919大飛機強勢起航,2018年再助『一箭雙星』遨游太空,2019年見證海上閱兵駛向深藍——新時代的東輕用領先全國的裝備技術和工藝制造水平,讓中國的鋁鎂加工業的『銀色支柱』大放異彩。
薪火相傳東輕魂——
收獲著喜悅,也播種著希望,新時代的東輕人以初心和使命書寫時代答卷
在東輕展覽館,一頂由某超輕超塑鋁合金制作的銀白色頭盔擺放在展臺上,記錄著東輕為祖國第一次成功載人航天做出的貢獻。『「神舟五號」發射時,楊利偉戴的就是這樣的頭盔,東輕生產的這種材料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可最大限度減少對宇航員的傷害,還非常輕便。』王國軍說。
『鯤鵬』展翅凝結了東輕人挑戰世界科技前沿的意志和決心,『神舟』系列飛船的關鍵材料灑滿了東輕人的辛勤汗水,『嫦娥工程』超大規格鋁合金鍛環旁免不了東輕工匠日夜奮戰的身影,『天舟一號』重點鋁合金零部件離不開東輕科研人員的創新和努力。展館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獎』等200餘個獎項詮釋著東輕悠遠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
『時至今日,每逢年節,我們都要去老一輩東輕人家中拜年,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們依然關心東輕,也會為我們遇到的難題出謀劃策。』王國軍說,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專業精神和家國情懷都鞭策著我們不斷前行。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研制什麼。『中國創造』是中國夢,也是我們東輕所有人的夢。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67年風雨兼程,憑借執著的創新熱情和老國企代代相傳的使命感,東輕載譽無數。這是一條在挑戰中不斷淬火的道路,也是一條在創新中不斷向前的道路。
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2007年重回央企懷抱,成為中國鋁業公司控股子公司和鋁加工東北基地;2011年在行業內率先實施廠辦大集體改革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後,新時代的東輕,引領行業轉型昇級,讓改革的薪火代代相傳,讓創新的動力源源不斷,讓發展的光芒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