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壯麗70年 振興看鶴城』:紮龍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2019-08-28 22:14: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陳顯春 馬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28日訊(記者 陳顯春 馬悅)28日下午,『壯麗70年振興看鶴城』----網絡媒體走進齊齊哈爾大型宣傳報道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感受這裡的生態自然之美。

采訪團成員走進紮龍濕地采風。

采訪團走進紮龍濕地。

  在去往丹頂鶴放飛現場途中,采訪團看到,不時有游客與丹頂鶴一家(鶴夫妻帶著小鶴)在路邊蘆葦中嬉戲,小鶴調皮地追著游客跑,人與自然在紮龍和諧共生的場景令人贊嘆。導游告訴采訪團記者,這些鶴基本是半放養半人工的飼養方式,它們有時還會帶回一些純野生鶴回來。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烏裕爾河下游湖沼葦草地帶,是以蘆葦沼澤為主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亦稱紮龍濕地,總面積21萬公頃。

  據介紹,保護區始建於1979年,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晉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紮龍自然保護區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我省西部半乾旱地區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丹頂鶴等多種珍稀水禽繁殖棲息地。目前,紮龍保護區野生丹頂鶴種群數量穩定在近300只左右,成為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棲息繁殖地。保護區鶴類資源豐富,全世界鶴類有15種,我國分布9種,紮龍自然保護區有6種,其中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在本區繁殖,白鶴、白頭鶴、灰鶴為遷徙停歇鳥。

  在40年裡,保護區管理局和地方政府一道,通過嚴格管護、科學研究、社區共建、環境教育、實施濕地長效生態補水和核心區居民搬遷等一系列舉措,使保護區核心區保持了較好的生態完整性和濕地景觀的原始性,為丹頂鶴等珍稀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棲息場所,已經成為全球17個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成功范例之一。

成群的丹頂鶴在游客頭頂飛過。

  2009年正式建立了紮龍濕地長效補水機制,截至目前,已累計補水29億立方米。實施長效補水機制後,蘆葦退化現象得到扼制,蘆葦產量、魚類資源逐年恢復,水禽鳥類的種類數量趨於穩定和增加趨勢,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持續性和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游客與鶴互動。

  目前全世界現存野生丹頂鶴約2400只,已列入全球瀕危種類,本區有近300只的野生繁殖種群。紮龍保護區自建立之初,就圍繞珍禽遷地保護開展了丹頂鶴和白枕鶴的人工馴養繁育工作,並成立專門機構進行專項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馴養野化種群和種源保護基地,累計繁育丹頂鶴1000只左右。其中,部分調往國內和國外動物園及珍稀動物飼養單位,對這一瀕危物種交流和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紮龍自然保護區利用良好自然環境開展野化研究,野化放歸丹頂鶴300餘只。

紮龍濕地的丹頂鶴。

  紮龍濕地蘆葦蕩深處,偶爾傳來幾聲鶴鳴,有人說這是母鶴向走遠的小鶴發出回到身邊的召喚信息,鶴的靈性讓人無限愛憐。紮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責任編輯:強銳

【專題】壯麗七十年 振興看鶴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