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31日訊 身穿花色圍裙,手握醫用小鑷子,穩穩端坐在漆板前,將破碎的蛋殼一粒粒依次嵌附在生漆的紋樣上,使蛋殼與漆液完美粘合,待修形處理、罩漆後,再以砂紙細細打磨……推光見功底,技藝顯人生,一副精美的漆藝作品呈現在眼前,蛋殼在宇恆的手底下活了。
『泱泱中華五千年,誕生了數不清的燦爛文化,漆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漆藝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看」的藝術,更是體現生活之道「用」的藝術。』初見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宇恆,她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講述起漆文化。
樂之不如好之,她與漆結緣二十餘載,樂在其中。
宇恆自幼喜歡做手工,捏泥人、剪窗花、做布偶是童年最美的回憶。1999年,她如願考上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教育系,大學的藝術教育讓她耳目一新,開闊了視野。
在大二的一堂漆畫課上,這門傳統的藝術讓宇恆充滿了好奇:這個畫種為什麼如此光亮?漆畫為什麼防腐、耐潮?帶著種種疑問,宇恆對漆有了新的了解。她發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與使用漆的國度,漆文化歷史悠久並與生活息息相關。
200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黑龍江省回顧展』開展,宇恆打算用漆畫作品參展。經過兩個月的精心准備,最終以漆畫作品《牧歌》摘得比賽金獎。『第一次獨立完成漆藝作品時我忍不住哭了出來,如同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孕育這件像自己孩子一樣的作品我用了整整2個月。』宇恆覺得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牽住了她的手,此後,便一頭紮進漆的世界。
精於藝,成於思,每一件產品背後都有活著的靈魂。
蛋殼鑲嵌是漆藝的主要表現技法。一幅大面積含有蛋殼鑲嵌的漆畫作品需要花費作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布局、粘貼、打磨。『繪制過程中,由於小而脆的蛋殼會延長作畫的進度,為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常常吃不上飯,睡不足覺,在漆板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宇恆說。
『「推光」作為制作漆器的最後一道程序,目的在於提高漆面的光潔度,褪去漆面的浮光,使漆面散發出內蘊之光。』只見宇恆以手掌蘸花生油拌細瓦灰,反復摩擦漆面,漆面便逐漸出現內蘊之光澤。『這個活兒需要用手掌去感覺漆器的「體溫和心跳」以及漆器的生命律動。』想來詩意盎然,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是一項不折不扣的體力活,若是一塊大板『推光』下來,全身都會酸痛。
經過十幾年的沈淀和學習,宇恆的漆藝作品在業內已小有名氣。2004年她的漆畫作品《老道外三道街》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這更加堅定了宇恆傳承和弘揚中國漆文化的決心。
2008年,宇恆走上講臺成為哈師大美術學院漆藝專業老師。十年中,她制定教學計劃、開創漆藝工作室、創辦漆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一線教學到社會實踐都不遺餘力地傳承、傳播、發展、創新著我省的漆藝文化。
2018年第三屆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國高校的300多家創新創業機構參展。宇恆作為我省唯一文創類代表,帶領的創新創業團隊在此次博覽會上以『北域風情,匠心龍江』的項目主題,完美展現了黑龍江省地域藝術的深厚魅力和文化價值,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並與三家藝術合作商簽約合作,最終喜獲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優秀成果獎。『如今,漆文化中所蘊含著自由浪漫的精神依舊熔鑄在中華民族的骨子裡,傳承和弘揚漆文化是我畢生的追求。』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