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黑龍江省教育援疆工作巡禮 龍江教師為邊疆孩子點亮夢想
2019-09-05 09:12: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姜斌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援疆教師劉美和江沙婭·加沙木帕孜交流中。記者邵國良攝

  黑龍江日報9月5日訊 選派優秀援疆教師到阿勒泰支教、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在戈壁灘上援建中小學……建教、支教、幫教、援教,教育援疆,是我省援疆工作的『重頭戲』。我省深入推進教育援疆,在項目、人纔等方面給予阿勒泰教育系統全方位的無私援助,成果豐碩、影響深遠。援疆教師們通過辛苦付出,把愛心撒滿了新疆大地。

  一萬裡的堅守中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走進阿勒泰地區福海縣江沙婭·加沙木帕孜的家時,那天正是他們的民族節日,11歲的江沙婭·加沙木帕孜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尤其是當她看到和她家結為認親對子的劉美老師時,笑意中帶著一絲甜蜜。她對記者說:『最喜歡劉美老師帶著她一起讀課文,她的普通話太好聽了。』

  從北極漠河到西部邊陲阿勒泰,漠河縣職業技術學校援疆教師劉美在一萬裡的堅守中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漫步在額爾齊斯河畔,聽著河水浪花的奔流聲,劉美說,這三年的付出,值得!

  劉美憑借在原單位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將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合理綜合運用,把信息技術課講得『活』了起來,同學們跟隨她感受信息世界裡的紛繁復雜,感受黑龍江的旖旎風光……

  聽說還有半年她要走了,好多同學都捨不得。尤其是德麗努爾同學更捨不得這位亦師亦友的小美老師……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美發現德麗努爾同學因為家庭緣故,每天需要早早起床上學吃不上早飯,她便默默地買好酸奶、面包等早餐,悄悄地放進她的書桌裡。一連幾天,德麗努爾都一頭霧水,不知是誰給她送的早餐。這一天,她早來了半個小時,藏在教室的角落裡,早餐的『秘密』映入滿是淚水的眼簾,她並沒有聲張,而是把這份感激埋在了心裡。她偷偷觀察到小美老師腰部有傷,課餘只能坐在班級的硬板凳上休息,便向媽媽討教如何縫制哈薩克族傳統刺繡椅墊。一針一線,50多個日夜,終於在開學的第一天,將繡好的椅墊和奶疙瘩送給了她心愛的小美老師。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結束了,劉美本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但她再一次申請來到這個她割捨不下的地方。三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她覺得最對不起的是9歲的兒子。

  忍住悲傷把援疆使命扛在肩上

  為新疆教育事業貢獻力量是虎林市第四小學副校長車娜的夢想。2018年,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她報名援疆支教,經過組織層層選拔,成為龍江首批萬名援疆教師一員。她告別了正在住院的父親、五歲的孩子,走進高山高寒五類地區青河鎮二小,擔任學校德育處主任兼13個班音樂和舞蹈教學工作。

  課堂上,為了能夠讓五百多名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迅速接納自己,車娜采用做朋友、手寫簽名等方法融入學生中。短短一周,她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好朋友。現代化教學手段、自制教具的運用,使她受到聽課領導和老師的高度認可。

  節假日,她與學校教師一起走村住戶,同吃同住同學習;為青河『禮贊七十周年』活動做志願服務,和民族同胞一起歌唱祖國、歌唱黨。進疆一年,她共自費購買兩千餘元的禮物走進少數民族家庭,參加公益活動40餘次。

  當得知青河福利院腦癱患兒毛毛因為身體障礙導致孤獨自卑時,車娜利用曾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的經驗,堅持每周義務給毛毛做言語康復和心理疏導……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毛毛開朗了、自信了。毛毛過生日,她發動愛心援友連夜趕排節目,帶著蛋糕等禮物到福利院為毛毛舉行簡朴、隆重的生日會。當毛毛突然大聲說:『小姨,我愛你。』在場的人都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選擇援疆就是選擇奉獻』。當工作負荷過大、體力透支導致她發燒時,她沒請假。當加班路上接到兒子突發急病入院消息時,當家裡的父親剛做完腿部手術、母親接著做腫瘤手術時,作為孩子的母親、父母唯一的女兒,她忍住悲傷,把援疆使命扛在肩上。

  『四個精准』推動教育援疆取得新成效

  『劉美和車娜的事跡是我省援疆教師無私奉獻的縮影。我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精准對接受援地教育需求,以教師隊伍組團援疆為基礎,努力構建精准式「建教、支教、幫教、援教」教育援疆新格局,助推新疆阿勒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援疆乾部、阿勒泰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崔志偉說。

  據崔志偉介紹,建教即打基礎,薄弱教學設施『精准建設』。我省對口支援阿勒泰地區的青河縣、富蘊縣、福海縣和兵團第十師,根據受援地農牧民多、居住分散等實際按需作為,及時調整和增減相關項目,使教育援疆項目更加切合受援地需求。2017年以來共到位援疆資金8.32億元,其中援助教育項目54個,援疆資金17457.2萬元,教育項目資金佔援疆資金的21%,在受援地打造了一批『黑龍江援建』的標志性樣板工程。

  支教即建隊伍,短缺學科師資『精准補充』。針對受援地重點學科教學力量弱、教學質量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低等問題,2017年以來共選派援疆教師202人(其中計劃內71人,『萬名教師援疆』計劃106人,支持阿勒泰地區高職學院創建25人),教研員98人,藝體專家16人,支教大學生227人到阿勒泰支教。帶動受援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為受援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幫教即提質量,圍繞學段重點『精准發力』。把提昇受援地少數民族教師國語教學能力作為學前及中小學低學段援教工作重點,2017年以來,援疆教師和支教大學生與當地少數民族教師結成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幫扶對子118對,幫助少數民族教師提昇國語水平和教學能力。

  援教即重交融,兩地合作共贏『精准對接』。圍繞受援地和支援地雙方需求,開創『院縣(校)結合、支用並舉』援教模式,有效推動了兩地各族乾部群眾深入交流交往交融。2017年以來,綏化學院、佳木斯大學等多所高校層層優選,為阿勒泰地區輸送特崗教師290名、頂崗支教大學生227人、志願者280人。『「院縣(校)結合、支用並舉」援教模式,實現了援教工作與當地需求的精准對接,促進了兩地人員的交流交往交融,實現了受援地與支援地雙贏。』崔志偉說。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