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10日訊 回首過去,碩果累累;展望未來,桃李芬芳。過去的兩年,對於市第一中學來說是不平凡的兩年。兩年來,共有6人考取清華、北大,800多名學生考入985、211等知名院校;二表以上入段率連續三年保持在99.5%;一表入段率連續兩年增長7.3個百分點,達88.2%。
過去的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市第一中學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優做強市一中,打造品牌名校』的要求,按照學校提出的『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築牢全省名校品牌』的工作思路以及校黨委提出的『師生千日成長工程』,深化改革,強化管理,突出重點,真抓實乾,使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文化品位不斷提昇,辦學實力不斷增強,不僅躋身於全省名校的行列,而且將名校的品牌進一步鑄牢。這背後,是一中人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是社會的廣泛認可。
加強隊伍建設,夯實人力基礎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名師立名校,名校育名師。市第一中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的總要求,著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從領導班子層面,實行『條塊分開、以塊為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副校長既管戰線,又抓學年,並且以抓學年為主。在師德建設上,通過學習優秀教師事跡、選樹典型,實行評優晉職師德建設一票否決等措施,強化了師德師風建設。
在教師培養上,市第一中學以教師專業化成長為目標,通過名師講座、名師示范課、名師評課等方式,展示了名師風采,充分發揮了名師引領和示范作用。
采取『以考促學,以賽促學,以評促學,以研促學』等激勵方式,通過組織教師參加高三第一、二次高考模擬考試、舉辦高考試題分析大賽、『篤行杯』作課大賽、職稱評定作課,留研討作業、開展讀書交流、學習培訓後匯報交流等方式,激勵教師學習,推動教師研究。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教師赴北京、河北衡水等名校聽課學習,積極參加教育廳組織的各類培訓以及市教師進修學院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多次聘請名師來校講學輔導,從而使教師更新了理念,提昇了專業素質。
為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市第一中學向教師『舒適地帶』發出挑戰,層層實施聘任制。學校聘學年主任,學年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雙向選擇,組成教學團隊,對在聘任組合過程中落聘的教師,轉到下一學年繼續競聘,如果再次落聘,轉到其它工作崗位。
明確辦學方向,聚力立德樹人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市第一中學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為黨育人、為國育纔』為宗旨,努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辦好思想政治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此,市第一中學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充分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發揮其他學科主渠道作用,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積極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校訓『格物修身、孝悌至善』的引領下,市第一中學挖掘、整合、提煉、凝聚學校文化,形成了一中人特有的『頂天立地、堅韌不拔、敢打敢拼、無私奉獻』的紅松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概括為『上德若谷,至節如松』的一中精神。
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從站好隊、做好操、跑好步、唱好歌、掃好地、講衛生、講文明等基礎行為入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開設幸福人生講壇、組織學生誦讀《弟子規》,接受清明節祭掃、紀念『九·一八』、『一二·九』等主題教育以及『孝老愛親』、『六個一』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質。
市第一中學還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舉行『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開展『校園形象大使』選拔、『校園之星』評比、文明班級、溫馨寢室評比、『每日練字活動』等基礎上,開展漢字聽寫大賽,定期為學生播放《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故事》《一站到底》等視頻,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平臺。
通過體育課、體活課,大課間跑操、籃排球比賽、跳大繩比賽、鬼步舞展示、每年三次運動會等措施,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體質。通過學生書法展、繪畫展,以及開展『中國夢·愛國情』金秋紅歌會等,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拓展活動、開辦心理諮詢等措施,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提高了抗壓耐挫能力。
著力內涵發展,全面提高質量
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
市第一中學牢牢抓住教學常規,強化教學過程五個環節,在備課上用心設計,瞄准高考;在上課上啟發引導、因材施教;在輔導上耐心細致、跟蹤問效;在作業設計上有的放矢,批改到位;在考試上,查缺補漏,及時分析,從而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在學科擺布上,高一、高二重點夯實基礎,抓好語、數、外三大基礎學科,高三在抓好語、數、外的基礎上,著力抓好文理綜合的提昇。在教學擺布上,采取『抓兩頭帶中間,分層配餐,穩步推進』的方式,真正做到了讓尖子生吃得飽,讓中等生吃得好,讓學困生吃得了。
實施『問學』課堂教學模式。按照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三種課型模式,制定設計出符合市第一中學師生特點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深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種模式下,課堂效率得以提昇,提高了學生參與程度,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每個學習小組的集體智慧,產生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思考與交流。』市第一中學時任高三學年主任楊繼成介紹說。
激烈的爭論,深入的探討,有條不紊的闡述,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這是市第一中學各備課組集體備課時的場景。『關注精彩的課堂,更要關注備課實效,唯有此纔可以支橕起40分鍾的質量。』市第一中學副校長李文成向記者介紹時說道。備課組活動上各位教師集思廣益,共同研究課程標准、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探究考綱考試說明的新變化,充分利用集體備課提昇教師的業務水平。
對於教學的探究不只限於集體備課時間,辦公室裡、班級的門口、走廊中,經常能看到教師們相互探討、相互切磋的身影。『一節節的課,一本本的手寫教案,一摞摞的備課資料傳承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名教師的責任與擔當,引領與示范。』市第一中學校長徐志民向記者感慨道。
立足崗位特點,強化服務育人
後勤服務部門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於後勤服務工作的全過程,從嚴、從實、從快、從細,給教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後方保障。
在市第一中學,有很多默默付出的辛勤『園丁』,總務處主任於境民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只要有老師在,有學生在,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學校,沒有他沒鑽過的地溝,沒有他沒清理過的馬葫蘆,沒有他不了解的每一個建築、每一段圍牆、每一棵樹木。』在市第一中學經常有人這樣形容於境民。這就是一中人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
市第一中學還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嚴格食品加工各環節的管理,確保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和臺賬記錄、食品原料采購驗收、儲存加工、食品留樣、餐具消毒、食品添加劑使用等制度和各環節監管,保證了食品安全。
同時,合理搭配膳食結構,豐富菜餚品種,倡導節約糧食,文明用餐,切實發揮了『文明餐桌示范單位』、全市餐飲行業一類單位和市級『健康食堂』的示范引領作用。
近年來,學校投入三千多萬元,先後完成了塑膠運動場、問學廣場、室外籃排球場、校史館、學生浴池、北門修建等建設工程;完成了消防供暖供水室外管網鋪設等工程建設;室外及兩棟教學安裝數字視頻監控200餘個點;教室和階梯教室安裝電子白板74塊;為教師配電腦276臺,從根本上保證了教育教學和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
談及到後勤服務方面,市第一中學副校長呂一民說:『我們不敢說我們的辦學條件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一中可以說是安全保障最好、食品衛生最合格、後勤服務最優的學校之一。』
成功的教育,收獲必是教育的成功。近年來,市第一中學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省級『安全文明校園』、省級『和諧校園』、全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省中小學師德先進集體、全省『三八』紅旗集體、全市『基礎教育名校』等榮譽稱號。歷史的腳步清晰而凝重,文明的傳承綿延不息。六十七年辛苦征程,六十七年櫛風沐雨,六十七年言語諄諄,是不離不棄終不悔,惟願不負師之名的教育堅守。帶著起步的篳路藍縷,奮進的風雨兼程,發展的高瞻遠矚,騰飛的雄心大志,市第一中學定會向著更高遠的目標翩舞翱翔!市一中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本報記者胡錫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