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雪深達半人多,林業工人無所懼。

伴隨號子聲,大樹應聲而倒。

木材源源不斷支持國家建設。

水上運輸木材。

清河局文化活動中心。

夢幻雪鄉。

通北局舊貌換新顏。

葦河局木耳豐收。

柴河九寨水上樂園。

大海林局雪鄉文工團演出。

鴛鴦峰美麗景色。

東京城局巡護員更換監測設備。

林口局森防隊員整裝待發。
黑龍江日報9月11日訊 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70年砥礪前行。
當國家建設需要木材時,龍江森工人戰嚴寒、斗酷暑,天當被、地當床,從深山老林中采伐出根根圓木支援國家建設。
當國家亟須建立生態屏障時,龍江森工人一邊采伐一邊撫育,直至放下油鋸,伐木人變成了護林人和育林人。
當獨木擎天的經濟結構難以為繼時,龍江森工人不等不靠、多業並舉,走出經濟轉型發展的條條新路。
龍江森工,共和國森林工業的驕子,始終如一,國家需要我做什麼,我就會毫無保留地去付出。國家要木材,我就貢獻木材;國家要生態,我就保護生態,盡最大的努力去奉獻!
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腳步,作為全國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東北亞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東北『大糧倉』重要的生態屏障,龍江森工為共和國的擎天大廈輸送了萬千棟梁,為共和國的版圖描繪了最動人的綠色。
龍江森工人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抒寫了一部恢弘壯麗的共和國林業不朽詩篇。
無私奉獻塑造林業驕子歷史豐碑
1946年,大森林回到了人民手中。1948年冬,各縣農民采伐大隊進山采運木材。他們的口號是:『多生產木材支援前線、換回槍支大炮、鞏固東北後方根據地!』
1949年10月,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大批開發建設者挺進亙古荒原、莽莽森林,戰天斗地,爬冰臥雪,森林鐵路如巨龍般在青山綠水間飛旋纏繞,伐木人的號子響徹廣袤林海。
『先生產,後生活,生產到哪裡,就在哪裡建家園。』老一輩林業工人以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讓沈睡千年的林海蘇醒,讓人跡罕至的群山沸騰,開啟了森工林區艱苦創業的光輝歷程。
1958年,1976立方米紅松原木運往北京,用於修繕天安門和故宮。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毛澤東紀念館這些著名的建築都使用了森工施業區內的紅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龍江森工支援緊急救災木材9萬多立方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龍江森工迎來大規模生產的黃金時期,林區伐木人『天做被來地當炕,身披大雪當衣裳』投身開發建設。冬季,氣溫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大煙泡』遮天蓋地,積雪深度達半人多,那時的樹木粗得抱不過來。
當時的龍江森工是共和國林業戰線的驕子,是黑龍江省『煤木糧油』四大經濟支柱之一。龍江森工由單一的木材生產逐漸形成了以纖維板、刨花板等為中心的人造板工業和綜合利用等多方面的林產工業體系,為林業生產打開了廣闊的前途,利用細木工板、膠合板、纖維板等木材制作的精美家具、各種工藝品、日用品等深受歡迎。
新中國成立以來,龍江森工林區累計為國家生產木材5.2億立方米,年木材產量最高時達到1260萬立方米,佔全國產量的33.5%;累計上繳利稅120億元。建設了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和諧的林區社會體系。這座巨大的綠色寶庫,為國家和黑龍江省的發展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封山育林築牢呵護龍江生態屏障
『森工無論怎麼改革,培育保護好這片大森林,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我們的根本職責就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承擔好天保工程這個國家戰略、龍江責任、森工任務,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旭東對森工集團的定位非常明確。
龍江森工所經營的重點國有林區分布於小興安嶺、張廣纔嶺、老爺嶺、完達山四大山系,是黑龍江省乃至東北亞重要陸地生態系統,在維護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五大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恢復這道生態屏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森工企業開始走上采育結合、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從保護森林資源的大局出發,森工大幅度調減了木材生產總量,進而全面封山育林。以林業英雄馬永順、全國最美職工朱彩芹為代表的林業工人放下手中的斧鋸,拿起造林的鍬鎬,變為現在的護林員、營林員、森林生態保衛者,確保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1970年春,一場千軍萬馬戰荒山、綠化荒山禿嶺的造林大會戰在林口林業局展開,拉開了營造百萬畝人工林的帷幕。當年,林口局實現造林10萬畝。
1992年7月,森工總局黨委在穆棱林業局召開了全系統營林工作會議,確定了加速資源培育的工作目標,推動了營林工作的大發展。
這次會議的召開在全森工林區掀起了建設百萬畝人工林的熱潮。
雙鴨山、葦河、海林,綏棱……一個個百萬人工林的綠色豐碑矗立起來,到『天保工程』實施前,黑龍江森工已經有24個林業局實現了人工造林百萬畝,而林口林業局更是創造了雙百萬畝人工林的奇跡。
對於全國重點國有林區來講,1998年是一個分水嶺,一場特大洪水南北夾擊,使全社會加強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的呼聲空前高漲。當年9月1日,中國天然林限伐令一朝令下,『天保工程』大幕拉開。
經過兩年試點,2000年,龍江森工開始全面實施『天保工程』。從那時起,森工發生了巨變,這巨變體現在森林培育上,體現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更體現在職工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中……
保護生態,恢復造血功能,成為森工人的新目標。從砍伐木材到生態保護,龍江森工經歷著全新的蛻變。
2014年4月1日,龍江森工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
為把停伐令真正落到實處,森工總局出臺《保護森林資源『十不准』》,堅決守住停伐紅線不動搖。不准在伐區內再有商品材運輸和集材作業活動;不准亂開墾、亂采金、亂開礦、亂佔地、亂種參、亂挖魚塘、亂捕亂獵、亂造民有林……堅持把生態作為森工發展的『根』和『魂』,少了『人定勝天』的豪情,多了『道法自然』的從容。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黑龍江森工累計少采伐木材5498萬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資源9163萬立方米。到2018年底,有林地面積由531.4萬公頃增加到552.8萬公頃,增加了4%;森林蓄積由4.26億立方米增加到6.33億立方米,增加了48.6%;森林覆被率由81.4%提高到83.8%,提高2.4個百分點;有林地平均公頃蓄積由80立方米增加到117立方米,提高了40.2%,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和平均公頃蓄積『四增長』。自然保護區數量由2處增加到24處,過去罕見的東北虎、東北豹等珍貴野生動物再現森工林區。
轉型發展挺起綠色發展產業脊梁
打開森工林區版圖,叫響全國的中國雪鄉、亞布力、鳳凰山等著名旅游景區都在森工,森工施業區內遍布A級以上景區48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家。
旅游業也給林區帶來了真金白銀。據統計,僅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龍江森工各景區共接待游客117403人次,同比增長14.10%;實現產值9792餘萬元,同比增長了21.79%。
旅游業只是森工林區在經濟轉型中選准的產業突圍方向之一。2018年,龍江森工林區總產值完成389.1億元,結構調整也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到36:22:42。森林旅游業產值和收入完成33.7億元,同比增長16.7%;接待游客744.74萬人次,同比增長11.5%。森林食品業實現產值53.5億元,增長16.1%,8個林業局有限公司12個企業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認證產品37個。種養殖業實現產值82.5億元,常規養殖和特色養殖形成了一定規模。北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林產工業增速明顯,營林產業平穩發展。
成績的取得,是龍江森工告別『獨木支橕』,實施『多業並舉』的結果。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長期過量采伐,龍江森工陷入了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的境況。為緩解這兩大危機,森工人拓思路、想辦法,在困境中探索。這期間日子過得比較艱苦,但是森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承重,特別能奉獻,放下斧頭,奔向黑土地,發展多種經營產業,開啟了治危興林的宏大篇章。
與此同時,國家『天保工程』不僅為危困中的森工帶來『真金白銀』的輸血式扶持,也帶來了轉產轉型的造血式支持。多種經營作為替代產業,在經濟效益的增長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2014年4月1日起,龍江森工持續半個多世紀的采伐歷史從此結束,進入休養生息階段。從『獨木支橕』到『多業並舉』,森工林區的產業結構實現了重大調整。從樹下到樹上,從立足林區到走出國門,營林、木材生產、林產工業、種植養殖、森林食品、北藥、生態旅游、清潔能源等產業展露新姿。
如今,森工人深刻理解、准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關系,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生態資本轉變為發展資本,使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發揮出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加快將龍江森工林區打造成國家儲備林基地、國家著名旅游度假康養勝地、國家重要森林食品基地、國家知名北藥基地、國家林業碳匯資源儲備基地。
以民為本建設日新月異幸福林區
直到今天,說起2016年喜遷新居,綏棱林業局月牙湖小區的回遷戶董淑琴都難掩喜悅:『以前全家人都擠在一間小平房裡,一住就是30多年,現在終於搬到了寬敞明亮的新小區。我整天不是種種花,就是養養魚,抽空還到廣場跳跳舞,日子格外愜意!』
由於長期秉承『先生產、後生活』的想法,龍江森工林區棚戶區問題突出,像董淑琴家那樣幾代人擠在兩間低矮的小平房裡的現象非常普遍。為改善林業工人的居住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2008年,龍江森工啟動了棚戶區改造會戰。
這次會戰確定了『三大組群發展、五種類型定位、十個試點引領』的『三五十』森林生態城鎮發展模式,開展了『規模大、速度快、品位高』的城鎮化建設3年會戰。
在隨後的5年時間裡,龍江森工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552億元。投資額超過了過去60年的總和。
新樓房、柏油路、天然氣、自來水、太陽能……城鎮面貌一新,森工林區形成了優美的生態城鎮群。
就業是民生之本。龍江森工通過經濟轉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森林康養、森林食品、種植養殖、北藥開發等產業來擴大就業。
僅2014年全面停伐一年間,解決新增就業2.91萬人。還創建了柴河、綏陽、綏棱等10個總局級創業孵化園區,舉辦種植養殖、家政月嫂、物業等系列培訓班,用高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來提高就業,消滅了『零就業』家庭。
森工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至2018年末,龍江森工集團所屬23個林業局在崗職工人均年工資達到4.17萬元,增長16%。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2018年新增就業3.5萬人,再就業培訓3.1萬人。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水、電、汽、熱等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民生期待備受重視,民生政策不斷出臺,民生投入持續加大,職工工資穩步增長,社會事業日新月異。一個祥和、美麗、富裕、幸福的新林區正熠熠生輝。
走進新時代,龍江森工上下又湧起一次變革求新的大潮。
2018年6月30日,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龍江森工改革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集團公司掛牌成立後,現代企業制度正在公司內加速建立,集團在繼續承擔森林培育保護主體任務的同時,向森林食品、生態旅游、醫療康養、海外開發、城市地產、碳匯經營、北藥生產等7個領域進軍。
新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新的使命重擔在肩,林海雪原中,永不止步的龍江森工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波瀾壯闊70載,豪情滿懷新時代!龍江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旭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龍江森工人將一如繼往、勇於擔當、砥礪前行,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高舉生態保護大旗,堅定綠色發展道路,全面提昇民生福祉,保障林區和諧穩定。努力建設生態良好、產業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新林區,為實現『六個強省』奮斗目標作出森工貢獻!
資料片由龍江森工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