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弘揚三江光輝歷史 續寫城市文化傳奇
2019-09-11 16:37:26 來源:生活報  作者:潘蕾 宋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9月11日訊 1948年3月14日,佳木斯市群眾藝術館的前身——佳木斯民眾教育館創立,成為新中國群眾文化的搖籃,點燃了新中國群眾文化的『星星之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化。

  新中國成立至今,佳木斯幾代群文人發揚傳承開拓意識、創業精神、奉獻情懷、改革魄力,創作出門類眾多的優秀作品,獲得國家和省市多項榮譽。他們在抗聯文化、東北小延安文化、北大荒文化領域多年辛勤耕耘,在黑土文化、雙擁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家庭文化等多方面不斷探索實踐,打造了底蘊豐厚、特質鮮明的城市群眾文化格局。

  佳木斯市群眾藝術館的創辦幾乎與新中國成立同步,與新中國一起歷經風雨,一同砥礪前行,是新中國文化館制度的發祥地。它開闢了群文工作的發展道路,堅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有所創造,有所創新;鍛鑄了一支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能戰斗的群文隊伍。解放戰爭時期,根據中央部署,革命聖地延安的各文化、教育、新聞機構、團體,闖過槍林彈雨,完成了文化大軍新的長征,匯聚到佳木斯市。佳木斯被稱為『東北革命文化的搖籃』,延安興起的新文藝運動的高潮在此得以繼續,並有所進步和創新,給沈睡的黑土地帶來了空前的文化繁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東北延安精神』。在這樣高漲的文化熱情之下,來自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將群眾文化的火種播撒在黑土地的同時,又將手中的火把遞交給了本土成長起來的群文工作者。

  市群眾藝術館的誕生、形成與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與我市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相生相伴,共同發展壯大。新中國襁褓期,佳木斯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由初創期進入大發展時期,群文業務體系初具規模,藝術形式和種類多種多樣,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群眾文化藝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大批青年學生帶來了城市文化、知識和藝術,輸入了新鮮血液,為後來的群文事業的復興孕育了人纔。

  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群文事業進入恢復發展時期,一批群文宿將復出,重新披掛上陣;一批群文新秀誕生,朝氣蓬勃。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文藝學習班、各類賽事和展演,編輯群文綜合刊物,參與赫哲族伊瑪堪和民歌的搜集整理……群眾文化輔導、培訓、活動工作更加規范和科學,步入正軌,乾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旺盛,群眾文化活動出現爆發式發展,迎來了佳木斯群文事業的又一次高峰。

  以弘揚城市文化為己任,市群眾藝術館成立了黑龍江原住民(女真)研究小組,創排了大量的反映原住民生產生活的音樂作品,得到省委宣傳部的好評,《黎明祈福》《萬春之鷹》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民歌),並在省群星獎比賽中獲得金獎;創編器樂曲《紅綢秧歌》深入發掘東北小延安文化;弘揚抗聯文化,先後創作了《送軍鞋》《支前忙》、情景表演《松花江上》等情景歌舞小品。推進文旅融合,為城市打造亮麗名片。承辦三江杏花節、三江國際旅游節開幕式演出,組織萬人盛裝巡游,開展文化進景區系列活動,以群文繁榮助力旅游發展。

  擁抱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當前,佳木斯市群眾藝術館正緊緊圍繞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首要任務,以『弘揚城市文化、引領美好生活』為辦館宗旨,強化服務意識,把文化惠民工作落到實處。紮實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百萬文化能人培訓工程和文化志願服務工程,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老百姓家門口的不走的文藝人;通過內部挖潛,增設活動場地,全年無休息向群眾免費開放,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按照『牽老小、帶中間』原則,在鞏固中老年群體力量基礎上,不斷擴大群眾文化的參與度;發展『希望之星』青少年公益培訓項目,推動全市青少年文藝素養提昇。

  回望佳木斯市群眾藝術館從創辦到發展、繁榮的歷程,留給後人的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有現實啟示。光榮歷史讓其積蓄不竭動力一路向前,永不停歇;美好明天在召喚著每個群文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全力譜寫新時代的傳奇之歌。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