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走龍江大地 看今昔巨變】富錦農業合作社:把水稻『種出花』來!
2019-09-19 10:0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英鑫 莊園 王原龍

  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9月19日電(記者 孫英鑫 莊園 王原龍)從80年代用傳統的牛馬拉犁,到如今七十多臺各類大型農機春種秋收;從農忙時的早出晚歸『兩頭見不到太陽』,到如今的拿著手機就可以監測田間地頭的變化;從旱田種植『靠天吃飯』,到如今將稻田『種出了花』……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幾十年來當地農業生產翻天覆地的變化。

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內大型農機設備應有盡有。

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萬畝稻田裡,種出了『花』,稻田畫每年吸引數萬人。

  望著豐收在即的萬畝大稻田,作為土生土長的富錦農民,劉春回憶道:『從前我們種地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三點多鍾天還蒙蒙亮就帶著乾糧出門,春天拉著牛去耕地,秋天用鐮刀收黃豆,全家共有七塊地,距離又很遠,每天晚上七八點鍾纔能回家。』

  90年代,劉春花四千多元買了村裡第二臺小四輪。但『大旱大豐收,小旱小豐收,一到澇年頭就絕產』,仍讓劉春難以安心,收入得不到保障。進入2010年以來,富錦市農民找到了適合當地地形和氣候條件的種植模式,從玉米、小麥、黃豆轉變為種植水稻,隨著三大治水工程的建設,富錦市的內澇少了,農民們純『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變成『旱澇保收』。

合作社成立前,用來平地的設備。

  2013年,劉春帶領當地農民成立起了東北水稻種植合作社,把原來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連成片,增加了不少現代化農機設備,不但提高了糧食質量,還拓展了市場,增加了收入。

  據了解,合作社2013年流轉了423戶、10858畝土地經營權,帶地入社會員由最初的24戶發展到2015年的117戶。2014年每畝收益978元,比直接流轉的畝增收378元,比農民自種的畝節約成本40元;2016年合作社取消了保底分紅,采取風險共擔的方式,按入社土地面積比例,對年終的盈餘按照不低於60%的標准進行分配,畝均比保底分紅增收80元。

  隨著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富錦市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科技化、農機化、水利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昇。劉春手指合作社院內的大型農機具對記者介紹到,『我們從一開始的「種植合作社」更名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聯合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等大型農機設備70餘臺套,價值700餘萬元。』

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

  據了解,近年來,富錦市湧現出了福祥農機、東北水稻、漂筏玉米等一批機制健全、管理規范、運營有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家庭農場171戶、種養大戶3916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283戶,帶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60萬畝,規模經營面積實現420萬畝,分別佔市屬570萬畝總耕地面積的45.6%和73.7%,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

  利用農業+文旅的綜合發展模式,如今的北國糧都富錦,正在打造大濕地、大平原、大農業,形成了稻海田園綜合體——富錦萬畝水稻公園。劉春說:『第一次聽說這個概念時心想,種地就種地,還能種出花來啊?沒想到現在我們依托10858畝水稻田,制作稻田畫,打造了819畝核心景觀區,還真讓這水稻種出了「花」!吸引全國各地的人來看看,富錦大米是咋種出來的。同時,也擴大了富錦生態農業的知名度!』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