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愛國情 奮斗者】 董禮濤:以匠心駐守『中國創造』
2019-09-19 20:42: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19日訊(記者 楊帆)『經過20多年的苦心鑽研,我已有120餘項技術攻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經濟效益。參與加工制造國產首臺30MW燃氣增壓機組,摘取了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在19日省總工會舉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宣講活動中,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軍工事業部銑工董禮濤講述了一位大國工匠的『中國芯』。

董禮濤以匠心駐守『中國創造』。

  董禮濤今年47歲,1986年初中畢業後,進入了哈爾濱汽輪機廠技工學校,三年後,正式成為一名銑工學徒。當時,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銑刀對各種零部件進行平面、溝槽、孔洞的加工。那時候,對他來說最難受的就是洗手。鐵屑常常如針尖麥芒,一不小心就紮到肉裡,乾活的時候不覺得,下班後用肥皂水一衝,疼的紮心。遍地的油泥、嘈雜的噪音、艱苦的工作,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強烈的反差。此時,他心中昇騰起一股力量,要做這個行當裡的狀元!

  為了實現這個在別人看來是『野心』的『小目標』,董禮濤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找來專業書籍仔細研讀。上班的時候,早早就來到車間,圍著機床邊乾邊琢磨。憑著這股信念,他的技藝不斷提高,並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讓老師傅都挑大拇指的加工方式,成了分廠的『技術達人』。為了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大學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習,並取得了本科學歷證書。艱苦的環境,會不知不覺地給人注入成長的力量。工作僅3年,他就在公司舉辦的各類職工技術比武活動中連續佔據冠軍『寶座』,先後獲得『銑工狀元』、『技術大王』等榮譽稱號。1997年,他更是憑借在市級大比武中的優異表現,成為了一名高級技師,創下了當時公司年齡最小高級技師的紀錄。那一年,他剛好25歲。

  面對一些工友甚至前輩『光能比武,乾活兒行不行』的質疑,董禮濤用一次次攻克別人無法攻克的難關證明了自己。2007年,首次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董禮濤——超超臨界百萬機組主汽閥閥杆鍵槽加工法』在全公司推廣,更多的人開始叫他『董師傅』。

  2009年,公司派董禮濤赴德國學習五軸聯動銑車復合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術,並在引進這臺新設備後,承擔汽輪機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務。那時最難的要屬加工60萬千瓦158機組的斜齒汽封,每臺機組中僅轉子裝配件斜齒汽封弧段就需要242塊,工件數量多、攻關難度高,沒有成熟工藝和成功經驗,以前只能依賴外協加工,需要支付巨額費用,嚴重影響企業發展,成了公司在新項目生產上難以逾越的鴻溝。他根據在德國學習期間掌握的新機床特點,立志潛心研究,經過反復實踐,自行設計了成套的系列化夾具,創造性地制定出獨特加工方案,成功拿下了158機組斜齒汽封的加工任務,扭轉了以往依賴外購或外協加工的被動局面。這一刻,他更加堅定,必須要靠我們自己的『中國芯』,挺起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脊梁。

  2010年,國家西氣東輸長輸管道燃壓設備國產化生產攻關,以前長輸管道燃氣增壓設備都需要國外進口,而且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也影響著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如何實現國產化成了新的課題,他每天紮在車間裡十幾個小時,一張圖紙一張圖紙的琢磨,一個工件一個工件的加工,就連睡覺都能夢見自己在研究圖紙、擺弄工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月的努力,董禮濤和同事們終於成功實現了整套增壓設備重要部套的國產化。

  多年來,董禮濤及團隊已有120餘項技術攻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數以千萬計的經濟效益。參與加工制造國產首臺30MW燃氣增壓機組,摘取了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國產首臺6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國產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以及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也都包含著董禮濤的智慧和汗水。

  2006年,工會倡導創建學習型組織,董禮濤在分廠組建了『銑工工作研討小組』,專門用於研學銑工加工技術,解決生產難題。2013年,『董禮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啟用。工作室成立6年來,取得了國家專利10餘項,推廣創新245項,命名操作法3項,為公司創造了6000餘萬元的經濟效益。其中,有兩項技術成果獲得全國機械工業職工崗位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和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

  『現在,我們主要承擔生產制造水面和水下艦船的主動力系統,為中國海軍,提供強大動力。我們還在為更強大的祖國努力著。』董禮濤說。

  記者手記:從普通一線工人到知名技能專家,從攻克技術瓶頸到步入行業領先水平,從擔當企業責任到肩負國家使命,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董禮濤用行動實現了產業工人的共同夢想。在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征程上龍江工匠一直在前進。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愛國情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