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融合發展龍江文化和旅游邁向新時代
2019-09-20 09:59:1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晶琳 付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0日訊 19日上午,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文化和旅游專場發布。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麗娜做主旨發布。省文旅廳、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負責同志回答了記者提問。

  省文聯:融入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省文聯積極融入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到人民中去,在開展理論學習、組織文藝活動、打造文藝品牌、推動文藝創作、培養文藝人纔、推進組織建設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黃錦秋說,省文聯組織全省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省文藝隊伍『四個意識』『四個自信』顯著增強。結合重大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主題性文藝活動,顯示出文聯組織的生機與活力,展示出我省蓬勃發展、蓄勢崛起的勃勃生機。服務人民、服務基層,各類文藝志願活動遍地開花、文藝精品創作和文藝品牌建設成果豐碩。黨的十八大以來,總計開展各類型文藝志願服務活動1000餘場,參與活動的文藝志願者數萬人,受益群眾數十萬人;由各省級文藝家協會組織推薦的作品、節目榮獲國家級獎項958項,國際級獎項128項,彰顯了龍江文藝創作的綜合實力。德藝雙馨的文藝人纔隊伍日益壯大,現有省級會員1.94萬人,國家級會員3036人,藝術基地58個,以及一大批群眾文藝創作群體和新文藝群體。各級文聯組織的改革不斷深化,文聯系統形成了風清氣正、和諧團結的工作局面,為進一步做好文藝工作和文聯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錦秋說,省文聯精心組織安排了10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系列文藝活動,已舉辦了『向人民匯報』民間傳統技藝成果展、第十九屆黑龍江省戲劇小梅花展演、第十三屆黑龍江省美術作品展覽等。未來一段時間,還將舉辦『龍歌』交響音樂會、主題書法篆刻作品展等展覽活動,舉辦『禮贊新中國,點贊新龍江』全省微視頻微電影大賽等展賽評選活動,進一步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營造良好氛圍,為全省人民奉獻精彩的文化食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省文旅廳:推進全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

  近年來,我省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建設旅游強省的核心內容,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大力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讓黑土特色文化走向海外。

  省文旅廳副廳長何大為說,我省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關於發展全域旅游建設旅游強省的意見》,這是全國第一個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建設旅游強省核心內容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旅游業將充分發揮全域旅游綜合帶動作用,全域基本實現宜居宜行宜游宜養。加強典型引路,每年在一個市地舉辦一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形成了以產業大會為平臺、以全域旅游為抓手、以聯席會議為機制的工作思路。加強試點推進,指導十三市(地)縣(市區)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漠河市、五大連池市剛剛成功晉級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強規劃引領,正在與世界旅游組織合作編制全省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和全省冰雪旅游產業專項規劃。加強融合發展,積極推進交旅融合,將交通部門編制的『醉美龍江331沿邊公路』規劃納入全省全域旅游規劃體系,會同鐵路、廣電部門開展『周末游龍江』系列活動,推出十大主題產品。

  黑龍江在對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省文旅廳副廳長於峰說,近年來,我省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先後與俄羅斯、日本、韓國、泰國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實現了交流合作主體從單一到多元、從近鄰到遠邦的提昇。我省對俄文化交流合作逐漸向品牌化、機制化、全域化方向發展,現已形成中俄文化大集、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等對俄文化交流品牌項目,其中舉辦了十屆的中俄文化大集活動,已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睦鄰示范項目。同時,我省圍繞構建『一點一線』對俄文化交流格局,以哈爾濱市為點,將其打造為對俄文化交流中心城市;以省內毗鄰俄羅斯沿邊城市為紐帶,以中俄文化大集為牽動,打造『沿邊城市文化交流走廊』,推動兩國文化交流實現了品牌化、機制化、常態化。隨著雙方文化活動的頻繁開展,兩國人民進一步加深了了解,越來越多中俄藝術家在品牌項目的平臺上開展交流合作,極大促進了雙方的藝術互鑒、情感交融。我省還綜合利用國家級平臺,大力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致力於讓黑土特色文化走出龍江,走向海外。得益於海外文化交流和推介活動的成功舉辦,吸引了韓國、日本、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和客商到我省考察並尋求旅游合作,『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已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游客把黑龍江作為來中國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