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從哈工大走出的孫家棟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2019-09-20 10:27:50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生活報9月20 日訊『中國人的驕傲,哈工大學子的榜樣!』……17日,國家授予8位在建設和保衛國家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傑出人士『共和國勛章』,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的孫家棟院士成為8位獲獎者之一。當天,數以千計的哈工大師生在網上留言點贊。

  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

  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了解到,1948年,18歲的孫家棟從遼寧復縣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學習俄語。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纔被選送入伍。1951年,他被部隊選送到蘇聯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蘇聯最新的飛機設計、維修及管理技術。他在蘇聯學習了近七年時間,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年終考試次次都得『全優』。

  1958年畢業後,學成回國的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錢學森領導,這是一個對外嚴格保密的單位,在這裡工作的人不能對父母妻兒泄漏任何有關單位的性質和駐地的情況。孫家棟回憶說,『那個時候,家裡頭沒人知道我在做什麼。』

  參與研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7年,孫家棟迎來事業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錢學森親自點將,孫家棟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孫家棟回憶說,接手人造衛星計劃的他,第一項任務就是挑選人纔,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挑選出了精乾的『航天18勇士』,投身到這個完全沒有基礎的高科技領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無數人通過無線電波聽到從太空中傳回的《東方紅》樂曲。『通過第一顆衛星我們證明,我們能夠把衛星送上去,我們能做一顆衛星在天上生存。』孫家棟說。對此,錢學森評價道,『看來,把孫家棟找來還是對的,他的確敢乾事,會乾事。』

  被業界公認為中國『衛星之父』

  翻開孫家棟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衛星』到『北斗導航衛星』,這一項項中國航天『國之重器』背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我國成功發射入軌的百餘顆衛星中,由他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40多顆,被業界公認為中國『衛星之父』。1992年,孫家棟當選中科院院士,1999年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75歲接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重擔

  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時針撥回到15年前,當國家啟動嫦娥一號探月工程時,已經75歲的孫家棟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3年後,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大家歡呼雀躍,孫家棟卻悄悄背過身子擦眼淚,『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國家能把「嫦娥一號」送到月球上去,盡管是第一次,卻這麼精准,我為國家有這麼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孫家棟說。

  作為我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和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孫家棟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孫家棟說:『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實現了航天事業的飛躍,夢想逐一變成了現實。看到如今航天人纔輩出,我感到很欣慰。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實現不了載人登月的夢想,相信通過下一代人的努力,中國人一定能圓夢。』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