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訊(見習記者 陶佰如 記者 宋菲) 9月21日,『新時代東北振興·龍江網絡行』采訪團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接受『鐵人精神』的洗禮。同時,采訪團對話『新時代鐵人』王啟民,聽他講述科技報國的感人故事。
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一件件文物、文獻以及一張張的老照片把采訪團記者們帶回了當年的奮斗歲月,鐵人王進喜的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人。
據了解,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於2003年10月8日鐵人王進喜誕辰80周年之際奠基,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正式開館。館區佔地面積11.6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2.15萬平方米,高度47米,展廳總面積4790平方米。展覽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集中展示鐵人王進喜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出的『鐵人精神』。展線總長度917延長米,展出照片635張,展出文物(實物)950件、文照113件、文獻243件。館區互動景觀『貝烏——40型鑽機』是1960年鐵人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來大慶會戰時使用的相同型號鑽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
提到『鐵人精神』,就不得不提『新時代鐵人』王啟民。前不久,王啟民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采訪團有幸見到了王啟民,現場感受了這位『人民楷模』的魅力。
1937年9月出生的王啟民,曾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助理、副總地質師。長期從事油田地質開發研究工作,為大慶油田保持高產穩產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後主持參與8項重大開發試驗項目、40多項科研攻關課題和大慶油田『七五』『八五』『九五』開發規劃編制研究等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成果特等獎』等19項獎勵,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進入八十年代,大慶油田步入高含水期,地下狀況日益復雜。王啟民說,當時既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以『兩論』思想為指導,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做到了既不照搬國外、又不照抄書本,一切從實際出發。
大慶會戰以來,大慶油田開發人先後拿下大慶油田非均勻注水開采的理論和方法、『六分四清』分層開采調整控制技術、低滲薄差層開發技術、表外儲層工業開采技術、穩油控水系統工程、聚合物驅油三次采油技術、高含水後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等多項世界級科技創新成果。實現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27年、4000萬噸以上穩產12年,目前油氣當量依然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創造出世界同類型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通過半個多世紀的科研攻關,王啟民深深體會到,真正的創新要有『三字經』。第一,『鐵』。就是要有鐵人精神。鐵人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了這種拼勁,很多事情都能做成。第二,『傻』。就是要能無私奉獻。搞創新,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傻』勁是不行的。只有甘於奉獻,長期探索,厚積薄發纔能成功。第三,『智』。就是要有智慧。智慧哪裡來?從三個老師來,第一個老師是『反對者』;第二個老師是『探索者』;第三個老師是『失敗者』。
今年已經82歲的王啟民,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不禁感慨萬千。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技術員,成長為一名科技專家,並取得『改革先鋒』的國家榮譽,王啟民說:『我只是個小人物,這些成績都是在黨的領導、關懷、鼓舞下取得的,是千千萬萬個石油科技工作者共同拼搏奮斗取得的,我只是個代表。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的親切關懷和培養,離不開大慶油田這個平臺。』作為一名老同志,雖然現在已退離工作崗位,但王啟民要身退心不退,始終抱守初心、牢記誓言,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努力在精神傳承、科技創新、傳幫帶上發揮餘熱,為推進大慶油田『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