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訊 (記者王春穎 安澤) 27日上午,黑龍江省『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鶴崗市專場發布會舉行。

鶴崗地處黑龍江、松花江、小興安嶺『兩江一嶺』圍成的『金三角』區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隔江相望。鶴崗生態優良、風景秀麗;礦產豐富、物華天寶;文化多元、歷史厚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鶴崗人民始終與祖國同步、與時代同行,萬眾一心、砥礪奮進,推動鶴崗這座城市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蒼涼走向美麗。
邁進新時代,鶴崗市著力實施『生態立市、產業強市、開放活市、人纔興市』四大戰略,培育發展『綠色礦業、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外貿物流、戰略新興』五大產業,努力打造『龍江東部工業強市、中國北方魚米之鄉、中俄界江旅游勝地』。
70年來,鶴崗積極推進各項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突破封閉、僵化、單一的發展模式,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過70年的不懈奮斗,目前已經擁有規上企業126戶,遍及16個行業,工業門類較為齊全。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8.9:70.6:20.5優化為2018年的30:32.5:37.5,形成協同發展的新格局。邁進新時代,鶴崗堅持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與培育新興產業新動能並重,堅持淡化『煤城概念』,啟動『轉型項目三年滾動計劃』,累計實施千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45個。堅持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動『四頭四尾』落地,向產業鏈延伸要效益,集中打造了煤制肥、煤制焦、煤制氣3條煤化工產業鏈,負極材料、石墨烯、超硬材料3條石墨深加工產業鏈,稻、米、豆、肉、酒5條綠色食品深加工產業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步伐不斷加快。以石墨烯潤滑油、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龍頭的石墨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未來將成為支橕鶴崗轉型的重要替代產業;以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為龍頭的新能源發電產業不斷壯大,在建項目全部投產達效後,裝機容量將佔全市裝機容量的『半壁江山』。同時,北藥種植加工、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從無到有,為鶴崗加速轉型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如今,鶴崗建成區面積已經超過5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躍昇至百萬,城鎮化率達82.5%,位居全省前列。鶴崗機場前期建設有序推進,佳鶴高速鐵路開工建設,修建改造城市主次乾道、街巷道路200多條,建成城市立交等一批路橋,縱貫南北、橫穿東西、內聯外通的城市交通路網新格局已經成型。城區博物館、體育館、體育公園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15分鍾健身圈』基本實現,城市格局和規模不斷擴大,山環水繞的山水新城格局基本成型,各類生產生活要素加速聚集,一座生態宜居、產城融合的新鶴崗正在崛起。
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回望來時路,鶴崗始終按照黨中央部署,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一招』,在改革上積極探索,在開放上大作文章,推動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開放合作水平不斷提昇,鶴崗對外開放由最初期單一的對俄原煤出口,到現在與俄、美、日、韓等2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並依托距哈爾濱最近的國家一類客貨口岸,實現對俄合作直達遠東腹地。創新驅動戰略穩步實施,建成石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全省首個稻谷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深入實施『金鶴回崗』百千計劃,引進碩士研究生300餘人,柔性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纔371人。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總計實現10748貧困人口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9%,國家級貧困縣成功摘帽。居民收入大幅提昇,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現在的22639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5134元。社會保障日趨完善,城鄉基本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58%。教育事業優先發展,2016年和2018年奪取全省理科狀元,五年內考取清華、北大46人,本科上線率達到61.89%。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昇,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36個,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的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分別達到了2.8人和3.6人。
鶴崗70年的發展實踐,從一個局部折射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所擁有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當前的鶴崗,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的鶴崗,將是一座活力四射的現代工業之城,更多高端、新興、特色產業項目在鶴崗落戶,龍江東部工業強市品牌在全省叫響;將是一座美景怡人的山水生態之城,在這裡,你無需驅車遠行就能漫步林蔭、享受撲面花香;將是一座擁有『北國養生福地,界江旅游勝地』美譽的文化旅游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