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9月29日電(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被確定為大興安嶺南麓片區特困縣,2019年5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批准蘭西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蘭西縣過去二十年來的發展軌跡,讓人看到了黨和政府發起的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喜人成果。
在紅光鎮各村屯,時常能看到一個趕著驢車吆喝著『收廢品了』的獨臂男人。他是紅光鎮義發村村民於友水,2017年他被識別為貧困戶。在國家政策和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於友水身殘志堅,靠著趕驢車收廢品,每天能有30元的收入。2018年於友水成功脫貧。

蘭西縣扶貧辦主任馮春江說,蘭西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是蘭西縣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今年全縣還將完成3300人脫貧任務,到2020年年底,蘭西縣將全部完成『縣摘帽、村出列、戶脫貧』的任務。
在摘掉『貧帽』的路上,是6000餘人在扶貧一線忘我奮斗的身影,也是蘭西縣因時因事科學制定『兩大工程』和『十件實事』的脫貧攻堅和振興強縣的具體措施的成果。產業扶貧工程、基礎設施和政策保障工程是脫貧攻堅的長久之計。在產業扶貧上,整合涉農資金用於扶貧產業項目建設,今年整合資金7028萬元以上,建設產業扶貧項目22個,發展一批長期穩定的扶貧產業項目。


蘭西縣吉順養殖場是蘭西扶貧資金打捆使用的典型。據養殖場負責人王寶紅介紹,該養殖場年出欄肉雞430萬只,帶動全縣近700戶貧困戶,每年每個貧困戶分紅1000--3000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養殖場合作企業沈陽耘墾集團看到蘭西肉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和市場前景,准備在蘭西投資興建肉雞屠宰項目。

修個籬笆牆,鋪個紅磚道,修個小院門,建個陽光棚,粉刷一遍牆,送上一套被,更換一套生活必需品,補充一些家具家電,開好一個家庭會,配備一個保健醫——在蘭西縣,這『十件實事』不僅改善了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提昇了精氣神,也扶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馮春江說,2019年初以來,全縣上下堅定『集中全力,有序推進,以零保贏』的攻堅目標不動搖全力攻堅。特別是省級脫貧摘帽評估結束後,扶貧工作沒有絲毫放松懈怠,時刻保持攻堅狀態,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摘帽後『四不摘』要求,做到摘帽貧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今年3月上旬,蘭西縣脫貧攻堅工作經省級第三方評估驗收,漏評率、錯退率均為零,群眾認可度達到99.07%,三項退出指標在全省10個脫貧摘帽縣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