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學明在荒原上考古

一有空李學明就要看考古書籍
生活報9月29日訊 一個月前,黑龍江省藝術職業學院新生報到,一個男生的送行『親友團』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來送他的,不是他的家長,而是當地文化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及他所在高中的老師、校長。這個男生今年19歲,叫李學明,大慶市大同區人。
12歲開始荒原『尋寶』,15歲發現兩處古代遺址,18歲籌建校園考古社團和博物館……如今上了大學,這個男生依舊選擇了和考古有關的專業。七年時間裡,像個『斜杠青年』一般,除了學習,就是用腳步在丈量荒原,演繹堪比紀錄片的一段段『探索發現』之旅。
因紀錄片愛上考古
從家鄉荒野撿回一堆『寶』
李學明的故事要從他12歲那年說起。
當年,別的孩子都盯著電視機看動畫片時,12歲的他卻在那裡看紀錄片。《地理中國》《探索·發現》等都是他的最愛。尤其一些考古類紀錄片,他更是百看不厭。每天『身處其中』耳濡目染,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也能『探索發現』到『寶貝』。
恰巧,李學明生活的大同區和平牧場,就是一片草甸子。於是,每天放學回家後,他都會跑到草甸子上去,拿著一個小木棍子,一邊扒拉著土地一邊走……
距離和平牧場兩公裡的地方,有個八九米高的臺地,在斷崖式的土層之間,李學明總能有所發現。指甲蓋大小的石片、帶著火燒痕跡的骨頭……他心中『篤定』這就是化石。『這裡不會生活著原始人吧?』年少的他還屢次這樣幻想著。
轉眼到了2015年,李學明成了一名高中生。離開和平牧場,去了市裡住校,他有了自己的零花錢。於是,李學明開始網購一些考古類的書籍、雜志,這讓他對自己撿到的『寶貝』有了更科學、更理性的判斷。
上高中前,李學明已經用腳步『丈量』了家鄉和平牧場附近方圓十幾公裡的土地,收獲的小石片整整裝滿了兩個茶葉盒;撿到的『特殊骨頭』從直徑幾厘米到二三十厘米,也足足裝滿了一大袋子。李學明決定,給遠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求證他撿到這些『寶貝』的歷史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李學明得知,就在『家門口』大慶市龍鳳區,就有一個博物館並下設文物管理站。『我來捐獻化石。』在博物館,李學明這樣對工作人員說。見來者是個一臉稚氣的男生,起初工作人員並沒有當真。『我有出土地點,就在我家附近的一個臺地上!』他說出了一串考古學術語,又讓同學幫忙送來了幾塊骨頭、石塊樣本,這時工作人員開始重新審視眼前的這個男生。
『的確是化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鑒定道,他們和李學明約定第二年開春天氣條件允許後,將進行實地踏查。
尋遺址撞上『東北狼』還因此成網紅
2016年春,大慶市博物館、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如約來到了和平牧場。
『這裡是古人類生活遺址。』當聽到鑒定後,李學明欣喜若狂。從此,他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每個周末都要坐兩個小時的車回家,然後到家附近的荒野裡尋找更多『證據』。
當然,此時的他,早已不再像兒時那樣,漫無目的地在荒野上『撞大運』。『古人類活動痕跡,是有跡可循的。』李學明解釋道。而且,根據這個規律,就在專業考古人員隨他到當地實地踏查前的一個多月,他在這片荒原上還發現了幾處古墓葬。後來,專業考古人員把這兩處遺址分別命名為馬勒蓋泡遺址和敖包吐古墓葬。
隨後不久,李學明又發現了『東北狼』化石。『擴大增加了大慶地區古生物種類,也佐證了轄區內特別是大同區人類活動的遺跡,並向前推進了時間。』相關事件報道中,大慶市的專業考古人員這樣評價李學明的發現的意義。就是因為這篇有關『東北狼』的報道,李學明成了網紅。
『那是三伏天,我依據古人類活動規律,在草甸子上走了兩個多小時,一無所獲,就在馬上要折返時,突然在臺地斷層的中間位置,大概距離地表三四米的地方,發現了這個狼頭骨。』李學明回憶,『這塊骨頭雖然通體發黑,但表面卻很光滑,而且有火燒和蟲蛀的痕跡,顯然與現代動物的頭骨不同……』
尋找、發現,聽李學明說得簡單,其實這些年他做的事,並不只是『走出去』,還需要靜下心來研究。李學明曾針對很多龍江的考古項目撰寫過多篇論文,有的已經在期刊上發表。他還參與過齊齊哈爾洪河遺址的考古挖掘。而且,在自己的一些考古發現中,他也從來不只是找到『寶』就把疑問一股腦地拋給專家,而是每次都有理有據地把線索提供給對方。
大慶市文物管理站站長顏祥林評價李學明,是個專業素養很強的考古愛好者,『一名高中生,就把這些工作做得這麼嚴謹,實屬難得。』
高中建考古社團、博物館又去9省市看『歷史』
東北狼化石、披毛犀脛骨化石、猛?象肋骨化石、青銅時代的磨制石矛和石磨盤、石油大會戰期間的相關展品……在大慶第十中學,有一個校園博物館,裡面陳列著300多件展品。這些展品有一部分是當年李學明發現並捐獻給當地文物部門,後由文物部門調撥給該校的;一部分則是面向社會征集的。
這是全省唯一一個開在高中校園裡的博物館,2018年籌建。當時,就是李學明向學校提出的想法。
『我在大同區荒原上發現遺址的事被媒體報道後,很多同學都知道了我的故事。下課沒事時,大家就跑過來聽我講歷史,就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對身邊的歷史,尤其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什麼知之甚少,所以就萌生了建一個博物館,讓藏在文管站庫房裡的文物「活」起來的想法。當時,國家對文物管理也有這樣的建議。所以當我把想法跟校領導匯報後,立刻得到了支持。』2018年5月,校園博物館開展,同時,還有一個『古韻考古社團』在校園成立。
那段時間,李學明忙得不亦樂乎,布展、寫展示詞,周末定期帶同學們一起去荒原上『尋寶』……
李學明對自己的『考古研究』有著明確的計劃——要想研究明白那些『埋藏在土裡的秘密』,就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不僅是中國史,還有地方史,這些都需要看大量的資料。如此纔能『有據可依』找到更多『寶』。還要對不同地域的文物特點有所了解,李學明選擇『走出去』,目前他已經去了9省市及下轄地區有特點的博物館,都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去的。
為考古曾身陷沼澤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這些年,為了考古,李學明沒少吃苦。當年上初中住校,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每周只有200元的生活費,可是一本考古類的專業書籍,動輒兩三百、四五百元,為了買這些書,他常年節衣縮食。『有一次,為了買一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考古書籍,我連吃了兩個月的饅頭和咸菜。』李學明說,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兩天只吃一頓飯,對他來說都是正常的,有的時候甚至會餓得暈乎乎的。
常年的『荒野行動』,還讓小小年紀的他患上風濕、胃炎、關節炎等慢性病。『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荒原上踏查,經過一片沼澤時,突然陷了下去,幸好沼澤面積不大,周邊有硬土,我扒著硬土上來,纔脫險。』李學明說,每到周末、寒暑假,他去尋『寶』,一走就是10公裡左右。秋冬交替,趕上雨夾雪,回來的時候,衣服、頭發都變成了『鎧甲』。
去9省市看『歷史』,家裡給不了他太多的錢,為了省錢,他出行前都會做好攻略,白天看博物館,晚上乘火車去下一個目的地,而選擇的火車,都是便宜的綠皮車,晚上經常是整個車廂裡只有他一個人……
『只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再苦,也是甜的。』李學明感慨地說。
如今,上了大學,李學明讀的也是考古專業。『或許因為成績原因,我無緣本科大學,但是我就讀的這所學校在全省考古領域師資算很強的,而且我省有考古專業的高等學校只有兩家。』李學明說,他的夢想就是留在黑龍江從事考古工作,『我想知道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到底都發生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