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抗聯歷史
2019-10-04 08:13: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衣春翔 朱雲峰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何兵偉正在為來博物館參觀的母女講解。

  黑龍江日報10月4日訊 用微薄的退休金收集抗聯文獻,自籌資金創辦民間抗日博物館,為保護紅色文物捐款捐物。《黑龍江日報》重走抗聯路第二小分隊在采訪路上,遇見了很多致力於傳承抗聯精神的普通人。他們傾其所有,只為了讓更多人聽到抗聯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黑龍江的抗戰歷史。

  韓照源,雞西煤礦退休職工,雖然愛好不多,但他的退休生活卻十分『忙碌』,因為他對探索地域文化、研究歷史文獻情有獨鍾,微薄的退休金幾乎都花在了收集以東北抗聯歷史為代表的紅色文獻上。

  一瓶礦泉水,一個面包,這經常是韓照源外出收集歷史文獻時一天的口糧。可他對收集歷史文獻出手非常大方,經常會到舊書攤轉悠,遇見有價值的資料,就會果斷買下來。《雞西市志》《密山縣志》就是他花140多元從舊書攤上買到的。當時,這些錢幾乎是他月收入的1/3。

  他收集歷史資料的足跡延伸到牡丹江、哈爾濱、大連……有一次,他在外地得到了一本有關密山的歷史資料,其中記錄了很多有關密山抗日戰爭期間的歷史。他乘坐火車返回雞西時,由於看書看得太入迷,竟然坐過了站,不得已只能找地方住下,第二天纔返回了雞西。

  由於鍥而不捨的深挖細找,韓照源收集的歷史文獻資料2000多件。但他告訴記者,收集抗聯歷史文獻並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是希望把這些文獻進行研究和梳理,形成文章,讓龍江的紅色歷史文化成為培養青少年愛國心的重要載體。

  韓照源把采集的雞西當地英烈和英模事跡編輯成《百年小城故事》在《雞西日報》連載。雞冠區10所中小學校把《百年小城故事》當作課外讀物,讓這部『鄉土教材』在孩子們的腦海裡留下『紅色記憶』。

  實際上,編書寫文章,韓照源的付出遠遠超過常人。他曾因公負傷,右手留下殘疾,不能提筆寫字。但他硬是靠毅力學會了用左手寫字和打字。

  除了韓照源,記者在『重走抗聯路』上,還認識了一位自籌大量資金創建『抗日戰爭博物館』的農民何兵偉。

  何兵偉,雞西市恆山區柳毛鄉農民,一位民間收藏家。走進他個人創建的博物館,第二小分隊看到已經初具規模的藏館裡,擺放著各種抗日戰爭時期的藏品。

  他告訴記者,收藏抗戰老物件,是受他父親和爺爺的影響。他說,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抗戰故事,也經常看到爺爺收集整理這些撿來的老物件,所以他自己也開始留意這些東西。

  一件件藏品匯集了一個個故事,隨著收藏品的逐漸增多,何兵偉也有了自己的夢想——創建一個『抗日戰爭博物館』。

  從年輕時開始,他就四處打聽找尋當年東北抗日聯軍的密營和戰斗過的地方,以及侵華日軍遺留的碉堡、山洞、飛機場。

  哪裡有抗戰文物,他就會出現在哪裡。三十餘年的收藏和積累,從圖片到影像資料,從破舊的軍刀到殘缺的彈片,何兵偉從各處收來了藏品三萬餘件。而這些資金都是靠他種地、承辦小工程、開辦農家樂等賺的錢投進去的。

  『我創辦這樣的博物館,就是想讓我們的後人,不要忘記歷史,更加珍視和平,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何兵偉說。

  何兵偉執著的愛國情懷感動著身邊的人,普通市民劉桂鳳為他捐款20萬,市民米彩香為他捐款1萬元;看到博物館缺少視頻設備,張春梅女士又為他捐了兩臺嶄新的電視機。畫家馬鵬飛、薛榮剛等還義務為博物館獻上自己的抗戰畫作。

  在重走抗聯路上,記者遇見了很多像韓照源與何兵偉一樣的人,他們雖然是普通人,但因為他們用並不普通的方式講述著抗聯故事、傳承著抗聯精神,讓他們變得與眾不同。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白山黑水尋『紅』記

【專題】守初心 擔使命 重走抗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