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與祖國同行 匯龍江群英】70年70人之李在根:為民族而戰的共產黨員 開拓者風雨80年春秋
2019-10-06 10:45:4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0月6日訊(記者王春穎)他是北大荒開拓的先行者。1949年入黨開始到2006年去世,整整57年黨齡,從1951年第一個集體農莊到1983年長達33年的村委支部書記,頂起了大家想象不到的抗爭、奮斗和榮譽。

  1948年到1978年,他評為合江省、松江省、黑龍江省的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20餘次;1954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基層黨務工作者會議代表;1960年評為『農民農藝師』,『農民育種專家』;1965年評為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先進個人;1964-1983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4、5期代表;1983年-1985年當選為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第六屆常務委員;1982年,1984年評為合江地區『創業功臣』,『水稻栽培大王』;1987年當選為國務院『5.1』勞動模范特別代表;『共和國星錄』、『中華群英錄』等介紹李在根的名人普有11本之多。但是他永遠是和星火的土地一起成長的普通農民。

  李在根1920年出生於朝鮮咸鏡南道咸柱郡三平面西城裡,他開始讀書是在日本私塾中為人打工時偷學的一字半句,而偷學也會被主人發現,遭多次的毆打、扇耳光,以至終生受困於聽力障礙。1942年一家投奔到了中國,定居的地方就是林渠道一嶺山區。他開始以種地為生,只要能種,就是下雨可能被衝走的地段也都開墾出來。『我們為什麼這麼窮』。開始成年的他思考著這些問題,向往著美好的生活,渴望有一片屬於農民自己的土地。1944年他們一家搬到了五道河子。1947年,偏僻的林渠也開始了土地革命,被看作有點知識的他任職農會文書。

  1947年合江省在日本開拓團未開闢完的星火平原建起了國營水利示范農場。1948年第一次看見一望無際的平原的他,好像回到了大地胸懷一樣興奮,他帶領了60多戶農民從林渠來到了星火平原。次年在水利農場當主任兼文書,同年被發展成為農場的早期黨員。1951年2月,他領著36戶農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並擔任了農莊黨支部書記兼副主席。1951-1955年是集體農莊高速運行期。五年內,從開始時的36戶發展成了130戶;開墾的土地也從99響擴大到528響;為國家輸送的糧食也從第一年54.3萬斤增加到300萬斤;人均收入從160.48元增加到283元,農莊集體公共基金突破了30萬元線。5年內星火成長的速度遠遠超過前蘇聯20年集體農場發展速度。星火成為了新中國農業合作社運動的典型,星火被譽為『中國第一村』『天下第一村』。

  李在根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栽培水稻當作自己終身的使命。『農者天下之大本』。留守故鄉,養活百姓,建設家園,第一個不就是種地嗎?在李在根的生涯中,坐在家裡的時間遠遠少於在田間轉悠的時間。數次去北京開會也是,心裡擔心的就是田間事,回到家頭等大事就是先到田裡看看,後來人們漸漸了解了他的這個個性。李在根就是天塌下來也放心不下稻子的人。1953年他提出『細土拌種』和『旱直播』的方法,第一個實現水稻機械旱直播法,他親自培育出抗稻瘟病的『星火白毛』等十多個水稻優良品種,並在全國推廣使用。經十五年努力,他帶領群眾將9000畝荒草甸子改造成方格水田,實現機械化生產,水稻平均畝產達800斤。1959年至1966年向省內各處提供良種1200萬斤。

  李在根於2006年7月19日去世,享年86歲。水稻研究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水稻研究。年年歲歲研究水稻,新的研究,新的創造,新的成功,這也是星火年年增產的秘訣,也醞釀出了星火水稻栽培的新革命。

  1980年集體經濟第一次遭到挑戰的時候,星火以堅實的經濟力為後盾,拉開了劃時代的鄉村文化住宅建設的序幕。世世代代生活在茅草房的星火人,已然走進了家家戶戶住樓房的新時代。當年省政府把星火村命名為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並授予了錦旗。李在根也收到了『人民代表』『勞動模范』『功臣』的稱號。那是黨和政府對他的厚厚的信任,是歷史的選擇和尊敬。不拋棄,不回避,挑戰不止,李在根的水稻人生,是他的純潔的良心,創新的精神,對國家的無線熱愛的真實寫照。看起來容易、簡單、美麗的他的人生,實際是不斷磨練、不斷創新、不斷開創水稻新時代的卓越人生。

  人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責任編輯:楊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