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與祖國同行 匯龍江群英】70年70人之呂敬一:紮根彈丸之地 用青春譜寫奉獻之歌
2019-10-09 19:0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0月9日訊(記者 王春穎)呂敬一,黑龍江省方正縣寶興鄉永建村人,1977年3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1997年10月入黨,現為某部隊分隊二級軍士長。

  呂敬一入伍24年來,先後榮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2011年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纔獎』一等獎,2014年6月被評為全國首屆『衛國戍邊英模』榮譽稱號,2016年3月他被評選為海軍東海艦隊第二屆『東海強軍先鋒』,2016年12月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授予呂敬一同志『龍江楷模』榮譽稱號,2019年4月被海軍評為『海軍成立7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中國共產黨海軍第十屆黨代會代表,中國共產黨海軍東海艦隊第十屆黨代會代表,中國共產黨海軍東海艦隊第十一屆黨代會代表,2018年海軍軍人代表大會代表。

  24年前,黑龍江小伙呂敬一懷揣著『好男兒要當兵』的志向,離開家鄉,來到浙江省的一座偏遠海島當了一名雷達兵。24年來,他一直堅守海島,以島為家,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譜寫了一曲革命軍人無私奉獻、衛國戍邊的忠誠贊歌。

  1996年3月,呂敬一從新兵連分配到海軍雷達兵某旅,開始了戍守海島的軍旅生涯。進島後,在參加雷達操作員專業集訓時,那些專業資料和書籍對他來說猶如天書,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談掌握了。但他沒有氣餒,因為他堅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為了搞好訓練,他給自己立下了三條規矩:少睡、少玩、多學。那段時間,他每天都比別人提早起床,看資料、記數據、練測報。剛開始練測報時,一練就是幾個小時,經常練得口乾舌燥,甚至喉嚨出血、化膿。白天在不足3平方米的雷達方艙內反復琢磨,那時剛好快要到夏天了,雷達方艙內沒有空調,方艙內的氣溫高達40多度,一天下來全身的衣服就像剛從那個水裡撈出來似的;晚上,他堅持將一天的訓練和工作情況記錄下來,認真進行總結。為了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他每天第一個到模擬器訓練室、最後一個離開,吃飯、走路、聊天,甚至睡夢中都在琢磨練習;識別信號,他精細調試分析,然後根據不同飛機機型架次,找出每一個點、每一架飛機信號的微小差異,對比歷年數據一點點地積累。憑著這股勁頭,當兵第二年,他就在全旅雷達專業技能比武中取得了筆試和實操雙第一,先後40餘次在各類比武競賽中奪得金牌,被表彰為『精武建功標兵』。堅守海島24年,成功處置、上報空情數百萬批,無一錯漏壓,合格率100%,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東海『千裡神眼』。

  呂敬一累計上報空情幾百餘萬批次,沒有發生一起錯報漏報;參與重大演習演練空情保障100餘次,成功處置異常空情近30次。與這組數據對應的,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組織上先後幾次征詢他是否想出島,但即使面對巨大的家庭困難,他也沒有退縮;當了21年班長,代理分隊長17年,呂敬一始終以身作則當好排頭兵。臺風來襲時,第一個衝上去冒險加固雷達裝備的肯定是他。

  呂敬一所在的雷達站是東海前沿的雷達站,戰備任務繁重,要保持24小時戰備值班,操作員只能采取輪班制,兩天纔能睡一個完整覺。因為部隊駐紮在高山海島,交通不便、條件艱苦,還不時會遇上斷電、臺風等情況,24年來,戰友們走了一茬又一茬,而呂敬一也有六次離開的機會,但他依然選擇了堅守。

  作為92602部隊62雷達分隊二級軍士長的呂敬一說:『如果部隊需要,我想我把這身軍裝穿到最後,穿一輩子,我想作為普通一兵,我想為祖國的東大門站好崗、放好哨。』

  24年時間,海島不再荒涼破敗,呂敬一也不再是最初那個一坐船就暈的東北漢子。他的解釋是,時間讓自己習慣了:習慣了0.8米寬的木板床和狹小空間內的煙味、汗臭味,習慣了因工作環境造成的神經衰弱,風濕性關節炎這些職業病……

  當兵24年,呂敬一就像海島上的一棵小小草,默默地將根深深紮進這彈丸之地,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譜寫著自己的奉獻之歌。

  名如其人,偏僻海島,平凡崗位,勇士雖寂寞,但為黨為國的信念未曾動搖;戰位雖微小,卻與打贏大業緊緊相連。24年如一日,呂敬一用幾百餘萬批次空情無一錯報漏報遲報的成績,詮釋了一名雷達兵的執著與精武,體現了一名普通戰士的忠誠與擔當。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與祖國同行·匯龍江群英』70年70人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