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9日訊(記者 王春穎)馬永順,1914年12月8日出生於河北省寶坻縣溝頭莊,2000年2月10日逝世,享年86歲。馬永順是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是工人階級的楷模和傑出代表,全國林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馬永順的名字格外響亮,被譽為『伐木能手』『林海紅旗』『森林巨子』『興安愚公』『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最具影響的勞動模范』。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林區第一代伐木工人的馬永順,帶著對黨和國家的感激之情,投身於祖國林區的開發建設中。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建設急需大量木材。1949年9月15日,馬永順工組成立,為了國家的建設,馬永順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林區樹木采伐設備和技術落後的條件下,頂風雪,戰嚴寒,不畏寒風酷暑,不怕艱難險阻,為國家建設奉獻了大量木材。
在林區開發建設初期,伐木工人們面臨的困難重重,木材采伐尚沒有形成系統完備的科學方法,只能靠工人們一邊實踐,一邊摸索,一邊總結。生產中,馬永順帶頭跪著伐樹,創造了降低伐根法,伐根由原來50—60厘米降到15至10厘米,直至0厘米。他在自己創造的十多種伐樹法基礎上,總結出『安全伐木法』。他根據季節、木質硬度的變化創造了『四季銼鋸法』,提高工效35%。為了解決跑單幫,『個顧個』的落後生產方式,他首先在自己工組搞起了流水作業試點,創造了『流水作業法』。他還創造了『一次淨號作業法』『科學量材法』等等。馬永順帶頭刻苦專研,創新工作方法,極大的提高了林區工人生產效率,為祖國建設貢獻了大量的木材。
在祖國建設最需要木材的時候,他踏實苦乾,馬永順『一把彎把鋸,威震興安嶺』,1個人完成6個人的工作量,創造了一個冬季手工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國手工伐木最高紀錄。伊春林區開放建設的年代,正是以馬永順為代表的老一輩林業工人以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讓沈睡千年的林海蘇醒,讓人跡罕至的群山沸騰,從此開啟了伊春林區艱苦創業的歷程,奠定了共和國森林工業的根基。
退休後,馬永順說,只要我身子骨不散花,就要上山造林。他粗略計算過,自己砍伐過36000棵樹,一定要把這個『債』給大山還上。從此,從一個人植樹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齊上陣,從還自己的『欠賬』到開始嘗試還一代林業工人的『欠賬』。1995年,馬永順在市政府和鐵力林業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馬永順林』育林基地,全家人表示,要一代一代長期在基地上造林。馬永順勤勤懇懇,為國家義務植樹幾十年,沒有索取過任何報酬。
馬永順從50年代起,就先後獲得了黑龍江省和全國的勞動模范,事跡被選入中小學課本。退休後,又獲得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五百佳』榮譽稱號等。
馬永順一生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林業建設中。他為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事業立了新功,為國家的生態保護做出了新的貢獻。國家建設需要木材做伐木模范,國家建設需要保護生態環境做育林英雄,為國分懮的愛國精神;一個人完成六個人工作量,一個冬季伐木1200立方米,創全國手工伐木之最,埋頭苦乾的創業精神;創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生命不息,植樹不止,獻身林區,不求名利的奉獻精神,在馬永順身上得到具體體現,形成了『愛國創業創新奉獻』的馬永順精神。
馬永順精神不僅屬於歷史、更屬於現在和未來,是不斷發展的精神。其深刻意義就在於繼承和弘揚馬永順精神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使馬永順精神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和活力,進一步激勵廣大乾部職工群眾積極投身林區綠色化轉型發展中,讓馬永順精神成為推動林區綠色化轉型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