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與祖國同行 匯龍江群英】70年70人之孟慶餘:堅定信念 傾灑汗水育冰花
2019-10-09 19:19:03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0月9日訊(記者 王春穎)提起中國速滑速滑,離不開楊揚、王濛這些名將。說起這些名將,繞不過七臺河這座小城。當七臺河的這些優秀兒女站上世界之巔時,所有人會想起一個叫孟慶餘的基層教練。

  孟慶餘於1951年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從小就酷愛滑冰運動,曾獲得過哈爾濱市中小學滑冰比賽前三名。然而,一場『文革』豪傑,是他的美好的願望化為泡影,1969年他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潮流來到七臺河,在新建礦當上了一名井下采煤工人。

  當年七臺河煤礦工作環境極其艱苦,大多是薄煤層作業,只有80公分到1米高,那是我國稀有的精煤。『跪著挖煤、站著做人!』是煤礦工人的經典名言。正是這種精神的積淀與激勵,成就了孟慶餘後來的事業。那時一到冬季,無論工作多苦多累,他都會利用工餘時間跑到倭肯河上滑冰。他曾代表七臺河參加合江地區滑冰比賽並奪得多項冠軍。這引起了市體委領導的高度重視,1974年,被招收到體校當了一名滑冰教練。

  冰場是教練和運動員的命根子,澆冰場是最苦的活。當時的冰場就在荒草叢生的窪地。『澆冰車』是孟老師親手設計的,就是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做水箱,人拉著爬犁走。那時七臺河白天經常停水,晚上來水也不定時,有時要等到凌晨2點多鍾。那是北方冬季裡一天中最寒冷的時刻,他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大氈靴,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灌水,拉起一噸多重的水箱,繞著冰場一圈圈密密實實地澆。一場冰澆下來,凍得手如貓咬,面若刀割,上牙直打下牙,濺到身上的水滴結成冰,走起路來嘩嘩的作響,幾乎成了冰人。為了不讓隊員發生意外,還要細細檢查,把由於夜間低溫凍出的冰裂子細心的補好。

  孟慶餘常被稱作是『瓦匠教練』。瓦匠精神,是他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歷程的縮影。在速滑隊組建之初那些日子,他像一個瓦匠一樣,親自動手,創造起碼的生活和訓練條件。當初速滑隊的創業基地僅僅是一座露天燈光球場,灰突突的水泥建築,就像坍塌了一半的古老的羅馬斗獸場。孟慶餘領著孩子們自己動手修房子,搭爐子,辦食堂,澆冰場。經費不足,他就把自己家當成後勤保障部,訓練隊缺什麼,他就從家裡拿什麼。

  一些運動員在背後稱孟慶餘為『魔鬼教練』,魔鬼其實就是嚴師的代名詞。嚴師精神,是他先予後取、點石成金、建功立業的不懈追求。練膽量、練耐力、練技巧、練作風等都是他常用的奇特而嚴酷的招兒。訓練中老孟對訓練技巧要求得非常苛刻,紀律要求也極為嚴格,有的的零食被他扔出窗外,有的高跟鞋被他扔進爐子裡……由於隊員們年齡小,曾經恨過他,也在背後罵過他,直到長大,纔慢慢懂得了教練的一番苦心。

  1987年,孟慶餘根據國內外冰雪運動發展的趨勢和七臺河的實際,提出把速滑隊從大跑道訓練轉向,因地制宜專攻短道速滑這個新項目。

  30年來,孟慶餘認真執教,刻苦鑽研業務,培養了大批人纔。目前,七臺河體工隊的骨乾教練多是他親手帶出來的優秀隊員,他把自己積累多年的執教經驗總結出『高、精、尖、准、細』自成一家的訓練方法都傳授給了他們。他提倡重視常規訓練,同時有敢於創新,組織年輕教練學習國內外短道速滑最新實戰技巧,親自指點教練們撰寫訓練心得。他十分重視教練員後續教育,鼓勵支持教練員認真鑽研訓練技術,每逢重大賽事,他就率隊到現場觀摩,開闊訓練視野,提高教練執教水平。孟慶餘是國內短道速滑項目中聲名遠播的教練,有人出高價要買他的運動員,也有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欲把他從七臺河挖走,可他不為金錢所動,不為安逸所誘,以實際行動樹立新時期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遇到訓練經費有缺口、教練員生活有困難、貧困隊員生活費接濟不上、沒錢購置冰鞋等,孟慶餘就掏出自己的工資。孟慶餘去世後,有關人員到銀行查賬,除了工資卡裡的一點錢,他竟沒有一分個人存款。

  牛吃的是草,奉獻的是奶。用這種耗己育人的精神形容孟慶餘一點也不過分。在他的帶領下,七臺河市體工隊默默付出,敬業奉獻,為層層選拔優秀短道速滑人纔儲備了為數眾多的好苗子,為七臺河成為『短道之鄉』帶下了基礎。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與祖國同行·匯龍江群英』70年70人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