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訊(記者 王亮 孫英鑫 付巍) 在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C館展位一個角落裡老魏很忙,他正在給消費者介紹自己的大米品牌——驢稻田。記者在與老魏接觸的短時間裡,他的朴實、耿直讓人印象深刻,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老魏的合作社轉型之路,從中或許可以窺見黑龍江稻米『種得好與賣得好』路徑。

老魏,全名魏顯軍,是林口縣北方龍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5年之前,他看到別人種植的有機水稻,賣上了高價,覺得眼紅。於是,2015年合作社嘗試種植了2400平方米水稻,水稻品種為龍稻18,共生產出2000斤大米,除保留800斤外,其餘的1200斤賣出了1.2萬元,這是老魏首次按照『有機標准』種植後,嘗到了甜頭。
當時,老魏認為沒有化肥和農藥,就是有機的。但當有人問地裡施的什麼有機肥,有機肥是什麼標准?他卻一點答不上來。2016年,被幸福衝昏頭腦的老魏種植了30畝水稻,由於盲目擴大面積,產品滯銷了,這可把老魏愁壞了!
愁歸愁,得找銷路!老魏把焦急化為動力,四處尋找銷路,終於在林口縣農業主管部門指導下,學習有機種植,開始申請有機產品認證證書,並於2016年12月15日初次發證,最終於2018年12月15日頒證。同時,老魏2016年去山東考察,花了30多萬買64頭驢,除了搞養殖外,也用驢糞做合作社水稻基地的底肥。
2017年,老魏參加了由省農業主管部門主辦的南京等兩場『黑龍江優質農產品推介會』,很輕松地就把2016年庫存米都賣出去了。從此,每年的大米都能賣出去,老魏算是轉型基本成功,在『種得好與賣得好』上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路徑。
現在,老魏已經摸索出『以驢糞為主,以有機肥為輔』的獨特種植模式。而在有機肥使用上卻遇到了問題,使用當地的有機肥廠生產的有機肥,價格是便宜,但使用量大,導致人工成本增加。於是,在降成本的摸索中,老魏與北京清大元農公司合作,使用該公司生產的有機肥,雖然價格偏高,但是使用量小,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談及本屆國際大米節的收獲,老魏告訴記者,11日上午,1個人直接買走了4000斤大米,2天內已跟10多位采購商洽談,其中2位比較有意向,打算要去基地參觀,本次參會算是收獲滿滿。
2019年,老魏的種植規模與2018年一樣,種植規模只能生產出5萬斤大米,記者問他為什麼不擴大種植規模,老魏表示,他有機認證的種植面積就那些,擴大不了。
老魏的朴實、耿直,以及對他的『一畝三分地』的執著和用心,代表著黑龍江省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在為實現黑龍江大米『種得好與賣得好』做出積極貢獻。
老魏在采訪最後對記者說:『我的想法很簡單,把土地經營維護好,把水稻種植好,至於在營銷上,有政府搭平臺,我們不愁賣,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