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和強邊富民的大好政策,集賢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奮斗新時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昔日亙古荒原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全縣產業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工業運行穩中向好,第三產業活力增強,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生態保護更加有力,可用財力增幅較大,城鄉建設力度加大,民生事業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履職能力全面提昇——
項目建設經濟強
風輕雲淡添乾勁,秋高氣爽啟征程。當下,集賢縣各重點產業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作業,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車來車往,一個個企業迸發出新鮮活力和蓬勃朝氣……全縣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激活『老字號』、昇級『原字號』、引進『新字號』,采取多項舉措,加強招商引資、加快項目建設。
集賢縣從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出發,加大縣處級領導包保推進項目力度,壓實落靠包保領導和部門責任,全力抓好產業項目建設協調服務,及時掌握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辰能生物質熱電聯產、北大倉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盡快解決要件審批、征地拆遷、資金不足等難題,確保續建項目早復工、新建項目早開工、建成項目早日投產達效。
從強化數據統計調度出發,對計劃實施的產業項目逐個摸排、逐個分析、逐個調度。對已開工但未入庫的項目,及時摸清情況,確保項目盡快入庫,形成有效數據;對已入庫項目,按照時間節點跟蹤指導服務,督促填報單位足額報送投資,從源頭上把好統計數據質量關,力求全面反映投資真實情況,為產業項目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從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出發,繼續抓好招商引資工作,認真研究和把握國家宏觀政策走向,緊扣產業發展和市場趨勢,把全縣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轉變為招商優勢,重點圍繞煤化工、綠色食品深加工、對俄貿易、旅游開發等領域開展定向招商,提高投資有效性,確保招引一批投資額度大、拉動力強、貢獻率高的產業項目。
招商引資工作是項目建設的基石,集賢縣通過采取全民招商與多途徑招商相結合的招商方式,加大了招商密度和強度。年初以來,縣處級領導乾部帶隊,多次到北京、上海、浙江寧波、遼寧大連、江蘇南通等地,主動聯系、主動拜訪、主動推介、主動溝通,以誠心、誠意和誠信打動客商,良好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更是增強了企業投資、合作的信心。金通靈生物質氣化提氫及熱電聯產項目、辰能熱電聯產項目、嘉彩化工氯化聚丙烯項目、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分散式風電項目、天興精制米加工項目……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環保項目先後簽約落地。2019年,已簽約產業項目12項,簽約額達27.88億元。
集賢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重大項目建設是一場攻堅戰,堅持把項目攻堅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突破口,以投資、開工、竣工和項目儲備為攻堅目標,開展攻堅行動。從全縣各有關單位抽調業務骨乾,逐個項目成立項目工作專班,建立領導聯系推進、分層面綜合協調推進機制,切實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重大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盡快建成投產。高頻的研究部署、高強度的調度推進,帶來了發展的實效,在全省『百大項目』辰能農林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過程中,集賢縣成立工作專班,主動靠前服務,大幅縮短辦理時限,提前4個月實現開工建設,為項目早日投產達效奠定了基礎。2019年,集賢縣重點產業項目已開復工11個,累計完成投資1.62億元。
產業項目的落地投產,離不開經濟開發區的配套發展。集賢縣把『築巢引鳳』作為項目建設的重要環節,出臺了項目用地優惠政策,全力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同時,為落戶縣經濟開發區的項目提供達到『七通一平』標准的場址,並實行土地彈性年期出讓制度,企業可先租賃後出讓,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建設成本。同時,繼續完善經濟開發區服務功能,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推進開發區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全力確保2020年底投入使用。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企業入駐經濟開發區的後顧之懮,為企業安心投資、安心建設、安心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省裡要求,集賢縣所承擔的生物質熱電聯產、福利鎮水源及輸水工程、污水管線鋪設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項目、集賢縣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工程和污水收集管網改造工程6個百大項目,集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包保落實,全力推進,6個百大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截至10月上旬,累計完成投資2.76億元,今年完成投資2.58億元,投資完成率93.5%,開工率100%。
集賢概況
集賢縣地處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腹地,轄5鎮3鄉、150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區劃面積2283.4平方公裡。總人口32萬。其中,農業人口18.4萬,是全國產糧大縣之一,『中國大豆浸油之鄉』。
交通要地:三江平原東部地區商品流通集散地。陸路同三、依饒、雙樺等高等級公路貫通全境,鐵路客貨運輸通達全國各地,空運距可起降大型客機的佳木斯機場40公裡,水運毗鄰佳木斯、同江、富錦、饒河等對俄貿易口岸。已建成各類綜合、專業市場40多處,輻射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多個城市和俄羅斯等國際市場。板子房瓜菜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西瓜專業批發市場,三江農資批發市場是我省東部最大的農資專業批發市場。
人文之地:滿族和抗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商周時期,滿族先祖——肅慎就繁衍生息於此,地域文化起源於戰國晚期至漢魏時期。縣域內有各類遺址214處,遺址數量居全省縣級第二位。集賢境內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七星峰森林地質公園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七星峰山高峰險,易守難攻,是東北抗聯的密營地,也是我省最大的抗聯後勤基地和革命烈士犧牲紀念地,金日成、陳雷等中朝抗日將士領導的游擊隊經常轉戰於此。
發展寶地: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主導產業發達。全縣已探明資源儲量有13種,其中,儲量大、品位好的有煤炭、鐵、硅線石、石墨等。煤炭儲量17億噸,以優質氣煤為主,是煤化工項目建設的理想原料。硅線石儲量1325萬噸,正待更高層次開發。集賢縣也是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年均產量15億斤左右,全縣糧食加工企業60多家,糧食加工能力500萬噸以上。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家。
創業高地:省內外投資者創業發展的優先選擇。集賢縣近幾年立足發展所需,修訂出臺了《集賢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集賢縣對外來投資者特殊禮遇的規定》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打造政策的『窪地』效應,努力『安商、親商、護商』,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優化環境促營商
集賢縣積極做好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政策制定,制定出臺了《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乾意見》《生產加工產業項目扶持辦法》等一批新的優惠政策,吸引北大倉、鴻展、辰能等新項目相繼落地與成功運營,助推氯化聚丙烯、宜府春白酒加工、新希望飼料加工等新招商項目的成功簽約和意向洽談。大項目紛至沓來,便是集賢縣營商環境改善的最佳例證。
『審批速度太快了,這至少為我們搶出相當長的有效施工期。』落戶集賢的投資商們紛紛這樣說。年初以來,集賢縣創新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即開工』改革,以『新』促變,以『新』提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打造集賢服務品牌。該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即開工』改革、『一門一網一窗』改革、一件事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政銀企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全力培育創新創業沃土,吸引眾多『金鳳凰』落地築巢。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放管服』改革無終點。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出發,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頓優化營商環境活動,深化『放管服』各領域綜合改革,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服務改革,強化跟蹤服務,在企業征地、稅收、融資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進一步規范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為產業項目建設創造更加寬松、優良的營商環境,拉動集賢縣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針對項目審批的『堵點』和『痛點』,集賢縣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向縱深創新實踐,從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著手,大力推行重大投資項目前期預審查機制、項目審批『容缺後補』受理制、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互聯網+政務』『最多跑一次』等多措並舉,促進了審批效率的提昇。對重點項目實施縣領導包保服務制度,對投資項目洽談、簽約、開工、建設到投產的全過程實施包保,由相關部門協助辦理涉及國家、省、市相關手續,在前期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為各個項目順利落地、建成、投產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創優人文環境,加強對全縣廣大乾部群眾的教育和引導,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理念,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客商,尊重客商,坦坦蕩蕩與企業家打交道、交朋友,做到接待真心真意、交流專業專注、服務貼心用心,形成尊商、愛商、親商、護商的良好社會氛圍。
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優良的發展環境得到廣大企業家和投資者的認可。已在集賢縣投資8億元的北大倉糧油集團決定將總部遷至集賢縣,同步實施30萬噸稻米加工項目和100萬噸散糧物流集散中心項目,繼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布局,並計劃在三年內實現上市,助推集賢經濟向高標准、高附加值、高質量方向發展。
位於集賢縣經濟開發區的雙鴨山鴻展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資8億元的100萬噸玉米深加工提檔昇級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了8個月。正是因為感受到了集賢縣不斷改善的良好營商發展環境,公司計劃今年再投資10億元,建設3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
文化旅游多亮點
悠悠抗聯史,巍巍七星山。邁入新時代,集賢縣打出文化旅游新名片,文化體驗游、民俗祈福游、紅色體驗游、鄉村休閑游等產品,深受廣大游客歡迎。
作為集賢旅游名片,七星山國家森林公園在集賢縣委、縣政府的科學謀劃和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豐富自然資源,著力建設文化旅游景觀,堅持新發展理念,找准突破口,以點帶面、串點成線,登奇峰、避炎暑、重走抗聯路,已經不再是單調的登山游覽,而是集聚了生態游、體驗游、紅色游等越來越多文化旅游要素,逐漸發展成一個更具活力的、『好吃、好玩、好看』的、一站式旅游景區,豐富了集賢旅游產業的內涵,成為反映集賢抗聯文化特色的新亮點,游客的獲得感大幅提昇。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七星山國家森林公園入選了森林體驗國家重點建設基地名單。集賢縣以七星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挖掘自然資源及紅色抗聯文化資源,發揮好文化和生態兩大優勢,做好『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的文章,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的過程中,集賢縣不僅讓抗聯文化變成人們參觀體驗的旅游產業,同時融合安邦河濕地公園的濕地文化、北大荒文化與消夏旅游,從點到線、由塊到面,形成全域文化旅游發展大格局。把文化與旅游深入結合起來,互相促進,真正實現通過文化把游客吸引進來,再通過旅游把文化傳播出去的良性循環。
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實現了旅游收入新提昇,還帶動了集賢縣城吃、住、行、游、購、娛各方面的快速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增強了發展後勁,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使集賢經濟發展更有動力、更具活力。
民生保障建小康
民生工程,是黨和政府以人為本,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的重要舉措。集賢縣為確保民生政策落到實處,切實惠民利民,精心組織、精密部署、精准發力,通過抓重點、抓分解、抓督查的工作思路,多措並舉推進民生工程任務落地見效。
持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投入2500萬元,新建、改建幼兒園2所,維修改造校捨16所,新招錄教師55人;
衛生服務質量不斷提昇。建立兩個醫共體,為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招聘醫生20名,投入1500萬元購置CT、彩超等大型醫療設備20臺(套),完成6個鄉鎮衛生院宿捨周轉房和11個標准化村級衛生室建設。
社會保障作用更加明顯。全年為1.9萬人次報銷醫療費9349萬元,累計發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醫療救助資金8047萬元;嚴格落實退役軍人各項補助政策,累計發放優撫對象補助資金531.8萬元;加快推進廉租房建設,新分配廉租房79套,累計分配廉租房1004套,發放租賃補貼80.5萬元;
養老服務質量全面提昇。投入3451萬元,建設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的福利院正式投入使用;
文體事業得到發展。完成10個貧困村文化廣場建設,舉辦文化展演活動32場,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體育館工程全部完工,安裝城鄉體育健身設施26套,開展全民健身活動2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