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長雄(左)向參觀者介紹展品。
黑龍江日報11月4日訊 俄僑使用過的老打字機、蘇聯援建項目的老機床……這些珍貴的老物件如果出現在專業博物館內或許不足為奇,然而它們的展出地點卻是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上游街17號一處普通的居民庭院內。74歲的哈爾濱市民孫長雄建起了一座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這位古稀老人將他20餘年來精心搜羅、整理的千餘件藏品、資料在此公益展出,用實物來還原、記錄哈爾濱與俄羅斯在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交流合作的成果和歷史,通過領略館藏文化,人們近距離地觸摸到歷史的印記。
『使命感』催生展覽館
上游街17號庭院門洞處懸掛著的『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一帶一路公共文創科創博物館牆』等幾塊標牌,十分醒目。穿過門洞,一面陳列著工具、儀器、雕塑、書籍等各式展品的牆壁提示著人們,此處便是展覽館的所在地。
見到孫長雄時,他正在為參觀的市民進行著講解。通過介紹,記者了解到,他所打造的展覽區域包括『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一帶一路公共文創科創博物館牆』兩個部分,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展品4000餘件,分室內、室外兩個區域。其中,『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的面積達400平方米。
室外將建築外牆壁作為展架、展櫃的獨特設計和豐富的展品已經讓記者和參觀者們贊嘆不已,然而當走進『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其中更是別有天地。
展館一側近2米高的展架上陳列著書畫作品、攝影作品、打字機、鍾表、雕塑等各式豐富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另一側的展架上則分門別類陳列著各種與俄羅斯有關的資料。『這些展品中,1920年在哈俄僑寫作並印刷的小冊子、蘇聯書刊、蘇聯援建中國項目中的部分實物展品等都十分珍貴。』說起每一件資料的來歷,孫長雄滔滔不絕。
談起辦展館的初衷,從事經濟工作的孫長雄說,我對中俄貿易一直十分關注。每次出國,他不游覽風景名勝,而是專注於國外的大工廠、博覽會、文化市場等,搜集各種有用的資料、寶貴的藝術品等。隨著日積月累,藏品逐漸豐富,建一家展覽館的想法逐漸在他心中萌芽。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以及這期間國務院批准哈爾濱為對俄合作中心城市後,我的目標就更加明確了。』孫長雄說。整理展品、構思展館、設計施工、布展造型……在孫長雄的精心打造下,2018年9月『哈爾濱對俄羅斯合作展覽館』、『一帶一路公共文創科創博物館牆』正式亮相。
多方支持展覽館建設
除了為記者講述藏品的由來,孫長雄說的最多的就是展架上的資料。記者仔細觀察發現,資料被孫長雄按照與俄羅斯文化旅游合作項目、與俄羅斯科技創新項目、與俄羅斯產業合作項目等眾多類別進行了細致的分類並清晰標注,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中。
『這些資料不僅有我從國外大工廠、大企業搜集而來的,更多是通過重要展會獲取的,比如哈洽會,我每一屆都參加,保留下了大量資料。』孫長雄告訴記者,資料中有很多俄羅斯在產業和科技進步方面的原版資料,也是哈爾濱重點要發展的產業和俄羅斯相關性合作的資料,異常珍貴。
采訪中,不時有參觀者到來,這其中不乏眾多老鄰居。對於孫長雄的展館,鄰居們的評價是,這裡是他們業餘文化生活的一處重要場所,極高地提昇了庭院的品質。當初,孫長雄建設展覽館的設想提出不久,便很快贏得了街道社區和居民們的贊同和支持。街道社區把院內鍋爐房的牆面供他打造陳列架使用,鄰居無償讓出自家門前的空地讓他搭建展櫃,居民們更是主動獻出自家的藏品來展示。『我的展館得到了政府、街道、社區、居民等各個方面的鼓勵和扶持,我能做的就是將展覽館的內涵不斷豐富,使其釋放出更多積極的功能。』孫長雄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激。
據了解,孫長雄的展覽館目前已被道裡區授予『道裡區公共文化社會活動基地』稱號,這也是該區首個設在大院深處的公共文化社會活動基地。
『挖潛力』盼廣泛合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展館雖然深藏居民庭院之中,但眾多難得一見的藏品以及豐厚的內涵使展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磁吸力,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參觀、學習。揭牌一年多來,接待參觀者達900餘人次,其中不乏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波蘭、德國、日本等外國客人和國內其他城市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俄羅斯和德國客人還先後送來珍貴的展品。
『憑借收集的對俄資料,展館還吸引了不少企業負責人前來查詢、學習,這是我非常期待的。因為這些資料異常珍貴,但放在這裡展出它們只是資料,如果將這些寶貝推介出去,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它們物有所值,纔能稱為真正的寶貝。』孫長雄誠懇地表示,希望有人來使用、開發這些資源。
說起今後的打算,孫長雄說,對於展覽館,他還要繼續深挖潛力,使這裡成為老乾部活動基地、自貿區與哈爾濱新區創新項目基地或項目庫、與大學合作的青年人雙創基地、與國外友好城市人文交流基地,努力將展館打造成為哈爾濱的一張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