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6日訊 『與種大田比,種黃?難不難?』『農民種東西沒問題!雖然區別不小,但有專家手把手教,我們很快就明白了。比如播種,在這壟上導個溝兒,均勻地撒上種子,再薄薄附上一層土,你說簡單不?』富裕縣富路鎮長發村村民張傳貞對記者說。
交談中,年近花甲的張傳貞說:『肯定能賺錢!』老張的判斷,不僅僅源自他對專家的信任和感激,他還親自做過調研、細算過賬,村裡大部分農戶長年種玉米,每畝收益大約在二三百元,可種植黃?的收益要翻上幾番,因此他認定這是條脫貧致富路。
專家們來自於齊齊哈爾醫學院黃?產業研究院,而長發村是齊齊哈爾醫學院的精准扶貧村。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齊齊哈爾醫學院不斷深入推進精准扶貧,利用自身在黃?規范化產業化栽培、全株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優勢,走出了『高校出技、農民出地、科研出力』的特色扶貧之路。
出技出力『無微不至』打動農戶
種玉米改種中藥材到底能不能脫貧?張傳貞是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老張也曾猶豫過,畢竟種了一輩子農作物,種黃?還是頭一回。
老張說自己最終同意種黃?以及後來堅定信心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他被幫扶單位的真誠深深打動,『這不,醫學院的張可勇和馬德志老師又跑這麼老遠給我補送種子來了。』齊齊哈爾醫學院承諾種植戶,出技術、出種子、出設備、出指導、包收購,而且對種植戶每畝補助300元。用老張的話說:『親戚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周到。』醫學院言出必行,提前支付了補貼,在播種期間,凌晨5點專家就趕來為農民調試機器,指導黃?播種工作;在出苗、除草等重要環節,專家現場指導;日常碰到麻煩,專家也會通過視頻聊天遠程指導。
另一個原因:年紀大了,老張剛從長發村村主任的位置退下來,可他自認為仍有責任做表率,明知道是條脫貧致富的好路,明知道幫扶單位的良苦用心,為啥不帶動村民一起乾呢?之前村民大多觀望、遲疑,可張傳貞帶頭種起來了,大家的積極性馬上提高了,最近,更多的農戶上門找老張,表示明年願意跟他一起乾。
深度融合促產業全鏈條發展
齊齊哈爾醫學院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將『走流程』環節分為四個組展開,其中一組就是『走近農民』。醫學院黨委書記顧長虹介紹:『我們的目標不止局限於對口扶貧村,我們要發揮知識和技術優勢,用接地氣的方式,幫助更多農民早日實現脫貧。』
醫學院科研處處長、黃?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可勇告訴記者,他們多次來到大、小興安嶺等地的山區實地考察,與當地政府、農民合作社洽談合作種植,先後在訥河、依安、梅裡斯、碾子山、漠河、大興安嶺等地建立規范種植基地9個,種植品種13個,面積萬餘畝,帶動產值5000餘萬元。其中,按照碾子山區政府規劃,本著『食療本草』的理念,學院以當地一條山地自行車賽道為載體,串聯整合自然景觀、觀光體驗與黃?養生文化,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求,打造了原生態、有品位、有特色的黃?采摘觀賞園200畝。張可勇幽默地說:『准確說應該叫黃?「采挖」園,因為黃?的藥用價值主要在根部,所以游客們主要做的是「挖掘」。我們通過把中藥種植、加工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明顯助推了地區發展養生休閑旅游。』
此外,這種融合不僅增加了當地農民收益,也有助於開展黃?種質資源保護、優良品種選育、全株綜合利用,有效帶動了黃?產業全鏈條發展。
『新標』落地讓農戶吃下『定心丸』
黃?傳統藥用部分為根部,而產量較大的地上莖、葉部分僅少數用於牲畜飼料,大部分被棄之不用。齊齊哈爾醫學院的專家們通過對黃?種質資源、成分分析、功能評價及產品開發的深入研究,在全國率先制定了《乾制黃?(莖葉)》《乾制黃?(花)》兩個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標准,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備案,今年6月正式公布實施,成為我省第一個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標准,也是國內第一個關於黃?地上部分可用於食品的支橕文件,解決了黃?作為特色食品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核心問題。在此基礎上,他們還自主研發了北?葉果粉、北?水、黃?頂尖茶、黃?酒等黃?地上部分產品,並分別制定了相關企業標准。
在主題教育期間,醫學院領導班子一行人來到對口深度扶貧村拜泉縣三道鎮競業村,與其簽訂了黃?種植幫扶項目協議,並帶去了10萬元幫扶資金,還幫助村民算了一筆賬。黃?根部二三年後作為藥材出售每畝收益2000元~3000元,除此之外,黃?莖葉花等地上部分每年每畝產量可達600斤以上,如果按照每斤3元~5元計算,每畝黃?地上部分每年可增收1800元~3000元。食品安全標准的出臺伴隨著效益的增加,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農民通過種植黃?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齊齊哈爾醫學院在主題教育中始終堅持扶貧工作要接地氣、抓實效,恪守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責,不斷科研創新,竭力用知識的力量引領農民脫貧致富,著力推動主題教育走深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