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訊(記者 許諾 王原龍)『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久彌新、永不褪色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拼搏奮進、擔當作為、乾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始建於1961年的大慶第一中學,是伴隨著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而創辦的第一所石油職工子弟中學,是黑龍江省重點中學、黑龍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陪伴下,大慶第一中學薪火相傳弘揚精神,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塑造學生優良的人格和品格,為中小學生補『鈣』。
『初遇』鐵人精神

在大慶第一中學有這樣一個班級——『王進喜班』。從2011年至今,九年的時間裡,這個班級已經走出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
4日,記者采訪到了『王進喜班』班主任老師林曉穎,她回憶說,最開始有這個想法是當時那屆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軍訓不吃苦,作為班主任,就想找名人事例激勵學生。『我想讓他們從身邊的榜樣開始學習,我就想到了我們大慶的王進喜。我帶著孩子們參觀鐵人紀念館,讓他們了解大慶,走進鐵人。那次的參觀效果特別好,回學校以後,很多學生主動的寫了觀後感交給我。』林曉穎說。自此之後,他們班就結合鐵人精神,舉辦『學鐵人、敬鐵人』主題班會活動,把班訓定為『愛一中、學鐵人』,並把《踏著鐵人的腳步走》這首歌曲改編,作為班歌,並舉辦了演講、書法、板報等一系列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

『初中這幾年,我組織學生們和石油老會戰座談,孩子們對鐵人精神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林曉穎回憶說,在這期間,孩子們不管在生活還是學業上,都能夠利用鐵人精神激勵自己,真的體現出了鐵人後代具有的拼搏刻苦的精神。
林曉穎還記得在2011年,班級學生在班會上聲情並茂地講述了和老會戰們座談後的感受,『人拉肩扛精神』『縫補廠精神』『乾打壘精神』『回收隊精神』『修舊利廢精神』……不僅是學生,她也受到了鼓舞。

『王進喜班』學生劉霽樂說,在9月4日開學的第一堂課,她就和同學們接受了鐵人精神的教育。學生們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身臨其境地直觀體驗讓他們對鐵人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王進喜的無私奉獻讓我熱血沸騰,通過書本和參觀,鐵人精神已經真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並有了很大的幫助,當我看到鐵人日記裡一頁頁發黃的紙,我們都會爭著做像鐵人一樣的人。』劉霽樂說。
從那以後,『鐵人精神』在每個學生心中慢慢生根發芽。
『續寫』鐵人精神

榜樣的力量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一次次的參觀,一次次的學習,學生們爭做『小鐵人』,老師和家長都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
2011年,大慶一中原初二(15)班被教育部命名為『王進喜班』。全國最美中學生、省市級三好學生、市級優秀團乾部、龍江最美少年不斷湧現,學鐵人、做鐵人在校園裡蔚然成風。
九年來,大慶一中每一屆都有一個『王進喜班』。

『除了自豪和激動以外,我們更多的是想怎樣把鐵人精神傳承下去。』大慶一中黨委副書記、校長楊文傑介紹說,學校圍繞著『鐵人精神』這一主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富有實效的教育活動。初中部以課堂為主渠道,開展『鐵人講解團』活動。實驗一小開展『緬懷感恩先賢講述前輩故事』活動,高中部、奧林學校、實驗二小的主題教育活動,使得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楊文傑說,學校用建設勵志文化的這種方式,營造育人氛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使他們在體驗中『德』有所獲,鍛煉學生的能力,陶冶情操。
4日下午,班主任林曉穎在班級開展了以鐵人精神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鐵人精神已經不僅僅是大慶的一部分,更成為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們也希望繼續用鐵人精神激勵學生。』林曉穎說,在鐵人精神的鼓勵下,不僅是孩子們,作為老師也學會了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