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訊(記者 楊帆)記者從黑龍江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通河縣避傳統種植業之短,大力推進大果榛子產業發展和產加銷一體化建設,形成了以村屯為基礎、鄉鎮為支橕的『傘』型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藏榛於民、強縣富民的新路子。截至目前,通河縣種植大果榛子面積達到20萬畝,約佔全國人工種植面積的1/6,為全國大果榛子第一大縣。種植戶發展到6800戶,其中,種植面積超過300畝以上的大戶有216戶、種植基地20個、合作社28家。
『種一畝榛子可獲得水稻的6.6倍、玉米的28倍效益』,通河縣發揮政府引領作用,組織農民算效益賬,成立縣『榛子產業發展辦公室』和『榛子產業協會』,制定《通河縣榛子產業發展規劃》,為種植戶提供政策、技術、信息服務。邀請早期種植大戶以身說教,介紹自己『淘第一桶金』的經驗做法,發揮黨員乾部正向激勵作用,鼓勵他們先行先試。通河縣三站鎮先後建成『黨建+產業聯盟基地』和『黨建+產學研基地』,建成訂單基地6萬畝。引進榛子深加工企業,發展榛子產品精深加工並承擔部分產品的市場開拓;借助農村電商等『互聯網+』營銷手段,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目前,『通河大榛子』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並通過國際SGS雙向質量檢測,2017年被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價值評估為1.64億元人民幣,進入黑龍江省區域品牌十強行列。
通河縣想方設法化解資金、土地、技術三大發展難題。積極向上級爭取到每畝500元補貼款,縣財政每畝又補貼300元,每畝補貼共計800元;探索『以短養長、一地多用、立體開發』模式,套種辣椒、木耳等經濟作物及蒲公英、五味子、靈芝等中藥材,並發展雞、鵝等養殖業。如套種一畝辣椒,可實現收入5000元;套種北藥11000畝,有藥材商訂單收購,可實現穩定收益。向荒山荒地要效益,變廢為寶、見縫插『榛』;結合種植結構調整,采取市場化手段流轉土地;整合清河林業局和岔林河農場土地,不斷擴大大果榛子種植面積;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全縣82個行政村每村種植50畝大果榛子,共計4100餘畝。各村還把大果榛子作為綠化樹品種,在屯圍、路邊、庭院周邊廣泛種植,610戶貧困戶庭院內全部種上大果榛子。
與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簽訂技術服務協議,根據本地氣候、土壤條件培育出4個優質大果榛子品種;成立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通河分所,聘請百餘人專家團隊;在重點區域建立技術示范點,觀摩示范推廣壓條栽培、葉面追肥等先進實用技術;邀請『大果榛子之父』、原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所長梁維堅教授,省經濟林研究所楊凱教授等,到通河縣舉辦培訓班20期、培訓10000餘人次。
經過三年來的實踐摸索和政府引領,越來越多農民認識到種植大果榛子是一條真正的富民強縣之路。農戶借助微信等網絡渠道進行諮詢,主動參與縣有關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嘗到了通過提高知識技能加快脫貧致富的甜頭。隨著榛子市場需求趨熱,許多榛農開始打通榛子銷售的『最後一公裡』,還借助『互聯網+』渠道,以電商身份參與大果榛子銷售,並同步銷售其它農產品,不僅增強了市場營銷的信心,而且增強了開拓市場、敢闖敢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