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9日訊(記者 莊園) 泥草房、坑窪不平的土路、村部大院中叢生的雜草,這是嫩江市海江鎮曙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沈淼第一次進村時看到的景象。

五年前的曙光村還是我省的省級貧困村,全村共有747戶,2413口人,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7畝,村集體沒有積累還欠外債,村部辦公室只有兩張辦公桌,甚至沒有電腦等辦公設備,更別提文化廣場和產業項目,一貧如洗的狀況不禁讓沈淼犯了難。如何改變現狀、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成為沈淼的一樁心事。

脫貧攻堅不能『等靠要』,主動作為最為關鍵。8年的鄉鎮工作經歷帶給了沈淼豐富的農業農村工作經驗。上任的第二天她就帶著小本子、拿著筆,走家串戶做調查,十幾天的時間,她跑遍田間地頭,摸清了『底數』、梳理了『問題』、找准了『癥結』,又組織村『兩委』、黨員、群眾、貧困戶召開各層面的座談會,多方征詢意見,形成了『基礎設施先行、加強黨支部建設、發展產業項目、推動全村脫貧奔小康』的脫貧致富總體發展思路,並帶領村乾部制定了年度脫貧、三年脫貧規劃。

『村裡的路不好走,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大家出門難』、『房子也還四處漏風,只要出現個刮風下雨的,在家貓著別提多難受了』。基礎設施不便、硬件條件差幾乎飽受村民們的詬病。為盡快解決硬件條件差的難題,沈淼一趟趟奔走於各相關單位,想千方設百計要項目、籌資金。據了解,從2015年至今,沈淼已經累計爭取項目資金1200餘萬元,使村裡硬件條件得到徹底改善:硬化巷道7.86公裡,鋪設U型槽路邊溝5公裡,安裝路燈56盞,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改造C級危房189所,讓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建成3處文化廣場,群眾農閑時有了文體活動場所,整村自來水入戶,用水安全有了保證;建成省級標准化衛生室,實現村民小病不出村......基礎設施的徹底改善,堅定了群眾脫貧信心。
脫貧致富如果只靠向上級部門要資金無異於竭澤而漁,只有做大做強自己的產業,激發內生動力纔是長久之策。為了讓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她鼓勵黨員、村乾部帶頭領辦合作社,流轉土地,使村民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同時因地制宜,投資130萬元發展滑子蘑扶貧產業項目,進棚菌棒6萬餘棒,以『黨員+合作社+扶貧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及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在扶貧基地務工村民和貧困戶最多達30餘人,通過開菌袋、摘蘑菇、剪根,人均增收4000餘元。村裡貧困戶還通過小額貸款入社分紅,戶年均增收1760元,光伏扶貧電站帶動,戶每季度分紅300元。如今,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62人中,已脫貧28戶57人,剩下的2戶5人即將脫貧出列。

『有事就找沈書記,家裡的大事小情啊,她都能給你張羅上,我這條腿啊,就多虧了沈書記。』曙光村的貧困戶孫寶忠由於意外失去了一條腿,一萬多元的治療費用在他面前無異於天文數字,沈淼知道後,主動聯系醫院和社保局,幫他免費更換了價值一萬餘元的新假肢。不僅是孫寶忠,村民們生活中出現的任何小事都是沈淼十分重視的大事,幫貧困戶李念忠辦理大病保險給付、給臥床的貧困戶老黨員張信堂辦低保、協調縣中醫院骨乾團隊到村為全體村民義診......一樁樁、一件件,關乎群眾的點滴事情,沈淼都看在眼裡,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采訪期間,沈淼一直表示,只有把村民當親人,把曙光村當成自己的『家』,村民也會把她當成最貼心的人,『只有這樣大家伙纔跟著你一起乾,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纔會凝心聚力,也只有這樣,脫貧的道路上纔能一個人都不會少。』
五年的辛勤付出,貧窮落後的曙光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作為嫩江唯一一名女性駐村第一書記,五年的工作中,由於多年在艱苦環境中摸爬滾打,沈淼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還患上了胃病,但是她並不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到黨組織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曙光村群眾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會少!』沈淼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