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5日訊(記者 許諾)連日來,黑龍江省木蘭縣吉興鄉的大街小巷彌漫著喜慶的氛圍。年底了,鄉裡的文化能人帶領著四鄰八鄉的村民們,在為今年的『農民春晚』做准備。而這樣的『農民春晚』已經連續舉辦了近十年。用村民的話說,『咱這日子過的,真是上癮了』!


這歸功於吉興鄉文化站站長王向東。2010年春,王向東被任命為木蘭縣吉興鄉綜合文化站長。也就是從那時起,王向東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獻給了這十裡八村的鄉親們,交給了一生鍾愛的鄉村文化,用文化來提振農民的精氣神兒。

十年來,王向東挖掘鄉村文化能人,很快就帶動木蘭縣吉興鄉十個行政村,組建了36支秧歌隊伍,13支健身舞蹈隊;設立了農民書畫室、農民根雕室、農民小樂團等;舉辦了健身舞大賽、舞蹈大賽、農民文化藝術節、農民煙火節等大型活動。12項活動被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鄉村文化品牌;在首屆『中國十大文化館榜樣人物』評選中,王向東是全國四萬多個鄉鎮文化站站長中唯一一位入選者。
王向東不是藝術家,但他用自己創新思維和對文化工作的熱愛,在北國偏僻的鄉村,幫助廣大農民走上了時代的舞臺,實現了農民的文化夢。
『十年前,我剛被任命文化站站長。文化站沒房、沒辦公設施、沒人員……我就找幾個村民聊天,聽聽他們想要啥樣的文化活動。當時幾個村民圍坐在炕頭上你一言我一語的跟我說,「啥是文化,扭大秧歌就是文化!」』知道村民們喜歡秧歌,王向東就馬上找到了會跳秧歌的村民,率先組成了鄉裡的第一支秧歌隊。
自從有了秧歌,鄉親們一改往日在家裡『貓冬』的習慣,春節期間,利用秧歌舞蹈挨家挨戶拜年。一掛鞭炮,一盒糖果,彼此其樂融融。秧歌拜年,增加了濃濃的年味兒,又促進了鄰裡和諧。
就這樣,秧歌隊從一開始的1支,到24支,再到36支……王向東琢磨著,農村文化不能只是扭秧歌,還應該引領風尚、教化於民。他開始挖掘鄉村文化能人,很快就帶動各村屯組建了舞蹈隊,在吉興鄉舉辦了首屆健身舞大賽,吸引了十裡八村的千餘名村民來觀看。目前,舞蹈大賽已連續舉辦了七年,並被評為鄉村文化品牌。
王向東重在創新,讓吉興鄉的鄉村文化釋放出了勃勃的生機。『我們鄉村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王向東每天研究的就是鄉村文化的出路在哪裡?為了讓廣大農民盡可能多的走出家門、走上舞臺,展示農民的風采,王向東挖空了心思。
『文化要多元化。』接下來,王向東為當地小學修建了播音室,培訓小播音員,組建小記者隊伍,成立了紅領巾廣播站;又幫助當地的中學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給孩子們請來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的專業演員輔導孩子們演出。又成立農民樂團、成立農民根雕創作小組、辦農民春晚、辦冰雪文化藝術節、辦農民歌手大賽……

終於,一個個火熱的文化項目,讓沈寂的村莊火熱起來。
這麼多年來,出於對群眾文化的喜愛,王向東沒有離開過基層文化工作,更是見證了隨著國家富強昌盛的偉大步伐,愈加繁榮的基層文化生活;感悟到了社會發展、生活富裕,廣大群眾對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增長及各級政府不斷增加的投入力度。
回想起當文化站長的初衷,王向東憨憨地笑著說,讓農民走出家門、走上舞臺,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提昇農民文化素質,為建設美麗鄉村助力。『有點苦,有點累,但很快樂。只要能給我們村民帶來歡聲和笑聲,如今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是不能落後呀。』基層文化崗位平凡,收入微薄,十年的堅守,雖然歲月讓王向東皺紋增加、頭發花白,但他仍將勁頭十足地在文化的田野上繼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