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1月25日訊 在祖國北部林都伊春一個鮮為人知的森林經營所,有一位默默無聞的造林模范。他45年如一日造林不止,把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營林事業;他造林百萬株,上演著新時代『林業老英雄馬永順』的故事,在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小興安嶺上,用一雙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大手,描繪著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為柳暗花明又一『春』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9年8月11日,中國作家姜孟之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一雙手》中,這樣描寫:『皮膚呈木色,紋絡又深又粗……掌面鼓皮樣硬,老繭布滿每個角落……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裂紋,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又黑又深。』這篇散文於2002年被選入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
這雙手,就是烏馬河森林經營所營林工人張英善的手。
多年來,他的育林事跡引起全國各大媒體高度關注。日前,記者帶著崇敬、感動,更帶著思索,采訪了今年63歲的張英善。雖然歲月在他臉上刻下道道皺紋,但當你握上這雙大手,卻感覺到它是那麼的堅實、厚重、有力。握著這雙大手,就走進了他單調、枯燥而又豐富、感人的生活。
『是這片大森林養育了我,我不能吃祖宗飯造子孫孽,有荒山我就要造林。』正是這個初心,讓張英善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大山披綠
在小興安嶺那綿延起伏的大山裡,生長著一片片的大森林,在蒼莽的大森林的懷抱裡生息著一代又一代的林區兒女。在烏馬河西北岔支流岸邊,住著一戶普通的林區人家。45年來,張英善燕玉萍夫婦栽樹過百萬棵,遍布在西北岔河兩岸。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英勇壯舉,只是默默耕耘在大山裡;沒有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只是年復一年過著林區工人平凡的生活。然而,一棵棵樹苗,帶著他們的溫度、質朴、執著,鑲嵌在綿綿群山間,讓我們嘆為觀止,熱血沸騰。
什麼是堅定信仰?什麼是初心本色?張英善用一生的育林事業給出了答案。
故事要從1975年說起,那年,張英善的父親、一位老伐木工病逝了,還不到20歲的他接了父親的班。張英善不像上輩人那樣只伐樹不栽樹,他不僅把自己采完的林地栽上樹,還要幫著上輩人還上欠下的造林債。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為了支援國家建設,多出材、出好材,林區開發建設者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在小興安嶺莽莽林海中展開了一場氣吞山河的生產大會戰。但漸漸地,『采之不竭,用之不盡』口號逐漸失去亮色,伊春林區由於長期過度采伐出現資源危機。
當時的伊春,紅松資源從開發初期的108萬公頃,下降到不足5萬公頃,伊春林區能夠采伐的樹木逐年銳減。
怎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伊春市開始痛定思痛,采育兼顧。
『那時候是吃「大鍋飯」,乾好乾壞一個樣。每人每天400棵樹苗,栽完就回家,死活不管,工資照領。有的林班栽過六遍樹仍然不見林。』張英善心裡總是不服輸,他想:『栽不活樹,算什麼林業工人?如果能像土地承包那樣,把林地承包給個人,造林成活率一定能提高。』
1981年,他的這個想法終於實現了,國家文件規定:山林可以承包。在大家還在猶豫不定時,張英善主動向所領導要求承包育林。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時任烏馬河森林經營所黨總支書記閻洪偉和所長於成龍的支持。
消息傳開後,大家都說張英善瘋了,有的人等著看他笑話,『別人都栽不活,他張英善老實吧唧的有什麼本事?』
面對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張英善沒有生氣,而是暗下決心,絕不認輸、絕不退縮。『什麼困難也動搖不了我栽樹的信心。』『不管別人說啥,我只要把樹栽活,就是最好的證明。』張英善不顧旁人的閑言閑語,一下就包了50多畝地,成為經營所國有林地分戶承包經營的試點。
『人家咋乾,你就咋乾!』『你要是栽不活多磕磣?』妻子燕玉平也不同意張英善承包林地。『不可能!栽不活就是人的問題,我一定要把樹栽活!』
妻子燕玉平看著眼前倔強的丈夫,突然想起來他倆剛認識那會兒:當時,她從農村來到伊春姐姐家走親戚,看到林區的綠水青山,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塊土地,更愛上了這裡朴實能乾的張英善。自己沒有戶口,那時,說媳婦兒,不說沒有戶口的。張英善母親強烈反對,但倔強的張英善就說:『沒戶口、沒問題。只要肯乾,什麼都會有。』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新婚之夜,張英善那首與眾不同的『情詩』:『刨大坑,栽當中。不窩根,土弄松,培好土,踩實成。』深深地感染了妻子燕玉平。
這次,張英善的倔強再一次感染了她。從此,一到造林季節,每天凌晨2點多,夫妻倆同時起床。燕玉平通常比張英善每天晚到一個小時左右,把蒸好的饅頭帶到山上。
當時的春季造林,張英善每天帶著鎬頭和鐮刀,背上一兩百斤重的樹苗,要走20多裡的路,肩膀壓得生疼,兩道血印子變成了兩道老繭。
那時,從家到造林地有條小河溝,下雨就漲水。沒有橋,怕誤了造林黃金期,他就趟水過河。五月的林區,凌晨裡,小河溝裡半冰半水,冰得他牙幫骨『??』作響。
不管環境有多麼惡劣,不管條件有多麼艱苦,他總是勇往直前——只為心中那片綠海。
在荒無人煙的林地裡,他無數次揮動著鐵鎬刨穴,渾身透著力量。可當他每次捧起樹苗時,慈祥的神態、輕柔的動作,多麼像一位老父親在捧著自己心愛的嬰孩啊,捋須、扶直、培土、踩實……每個動作都是那麼認真、那麼溫柔。
別人都帶手套,可他從來不帶。『栽樹是手活。穴裡的草根根、石塊塊得用手揀出來。保證樹苗不窩根,苗根就得用手送進土裡。栽一棵苗,手得往土裡插三四次。』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樹?』『一千多棵。』一天栽一千多棵!那麼,他的手一天得往土裡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可手畢竟是肉長的。他的手全都裂開了,特別是手指各個關節,都裂開了縫兒,血肉模糊著,指甲也漸漸地脫掉了……
都說十指連心,白天他一門心思地栽樹,什麼都忘了。可到了晚上,手指關節的裂紋、脫掉的指甲,鑽心的痛,痛得他無法入睡。為了繼續栽樹,他就貼膠布、涂手油,每天回來,膠布外面是泥色,裡面是血色。漸漸地,練就了多少人為之敬仰的《一雙手》。
在采訪中,燕玉平回憶道:記得有一次上山,山林裡靜得出奇,只有她腳踩在落葉上的沙沙聲響。這時,燕玉平突然聽到山林裡??的聲響。一頭『黑瞎子』?地一下,從她面前躥了過去。燕玉平當時嚇懵了,一步一踉蹌地走到了山上。見到張英善,『哇』一下就哭了:『我這輩子嫁給你可倒了大霉,每天除了挖坑,就是栽樹……』一向老實的張英善支支吾吾地安慰妻子:『沒事了、沒事了……』
就這樣,他們每天起早貪晚一乾就是16個小時,承包林地第一年,只用15天就栽了一萬五千棵樹。
『15天栽完一萬五千棵樹?』『當年就得見閻王。』『什麼承包,純屬撈錢!』人們議論紛紛。當時的經營所黨總支書記閻洪偉和所長於成龍到山上實地檢查驗收,張英善造林合格率百分之百。於成龍當場說:『咱們烏馬河所要是有十個張英善,造林任務就完成了!』
張英善正在高興的時候,大家又開始在背後擠兌他『出風頭』『唱高調』,給他起了個外號『張山瘋』。說起這段往事,張英善有些激動:『當時,我就想,這個風頭,我出定了!』
後來,張英善有時就在山上搭帳篷,一年中有7個月住在山裡,幾乎與世隔絕。有時趕上防火期不能生火,幾個涼饅頭、一捧河溝水,就是一天的伙食。
第一年過去,張英善種的樹苗成活率高達97%,比以往提高了一大半。
張英善給大伙開了個好頭,原先一直觀望的工友開始動搖了。
他們盡管嘴上不說,可心裡卻都默默地為張英善豎起了『大拇指』。
從抵制到擁護,從被動到主動。工友們在他的帶領下,熱情空前高漲。1984年,整個烏馬河林業局全面推廣國有林地分戶經營承包,工人各包一塊地,到人到戶。
隨後,張英善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辦了烏馬河林業局第一個家庭經營性林場。在接下來10年間,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頃。
那時,張英善成為了伊春林區最年輕的『育林功臣』,1986年,他被評為全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舉起一面旗,喚起千百萬。消息傳開後,極大地調動了年輕人獻身營林事業的積極性。
『在國家需要木材時,我們是伐木人;當國家需要生態時,我們就是種樹人。』在張英善的精神感染下,林業工人再次與天斗、與地斗,打響伊春林區植樹造林的『全民戰爭』。
國有林地分戶承包經營,是中國林業發展的一個有益探索。林業工人正在大膽嘗試著這種探索,他們為能親身參與這場偉大的改革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是中國林業改革的先鋒者,是中國林業的脊梁,是生態建設最值得敬重的英雄!
從此以後,烏馬河畔樹木成活率高了、林子綠了,但是,張英善的手粗糙了,腰累彎了,褐紅色的臉上皺紋增多了……
但,任憑歲月磨蝕,朴實純粹的初心,依然滾燙。
『栽一棵就要活一棵,要像伺候孩子一樣培育樹苗。』張英善始終懷著對黨對事業負責的精神栽下每一棵樹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張英善,永遠不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心思只有一個,好好種樹,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這是他對黨的錚錚誓言。
1980年春季造林時,他們唯一的孩子張家國不滿周歲,燕玉萍就把孩子送到山下姐姐家,長大點又送到奶奶家。在他上小學時,學校離家二裡多路。別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的父母天不亮就上山,天黑纔回家,家國上下學只能自己走。8歲那年,家國在放學的路上,不小心被運材汽車撞了,鎖骨撞折了。
此時,山上正忙著造林,張英善、燕玉萍聽到兒子鎖骨撞折的消息,大腦一片空白,感覺世界嗡嗡作響,可是看見一地的樹苗,如果誤了時間,這些樹苗就都得蔫死!張英善百感交集,搓著大手在原地直打轉兒,『樹苗、孩子?孩子、樹苗?』不知道在他心裡翻騰了多少遍?
『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要捨棄小家。我走了,這些樹苗怎麼辦?完不成造林任務怎麼辦?』一向說話聲音小的張英善,他突然像打了雞血一樣大喊:『孩子是小傷,樹苗是大事!』
這時,整個山上的工友們為之動容,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敬佩的掌聲。大家在張英善的帶領下,又開始了轟轟烈烈地大造林。『刨大坑啊,栽當中喲!不窩根啊,土弄松喲!培好土啊,踩實成喲!』響徹整個山林。
可是,在一旁的燕玉萍急得直哭,順著崎嶇的山道,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回了家。這時,小家國剛剛從衛生所回來,正躺在炕上,一動不能動,原本就瘦弱的小家國,小臉瘦成了一小條兒,可憐巴巴地等著爸爸媽媽回來。燕玉萍看到孩子,心疼地抱著孩子就大哭了起來,『孩子啊,媽媽對不住你啊!』。孩子也跟著哭,『媽媽,你可算回來了……我以為再也見不到您了,爸爸呢?我想爸爸!』『孩子,你爸爸在山上栽樹回不來,就讓媽媽先回來看你。』『我爸栽樹栽的好,就讓他栽吧。』
這一宿,小家國疼得睡著了,又疼得醒來。燕玉萍的心都碎了,看著正在被疼痛折磨的孩子,淚水打濕了枕巾。
雖然燕玉萍沒有念過幾天書,但深受丈夫的影響,思想覺悟不斷進步,丈夫永遠都是她心中的大英雄。
第二天,看見孩子傷勢已經穩定,她想,再有幾天就過了栽樹季節,自己可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啊。於是,她找人護理兒子,又回到了造林地。
1984年又是造林的時節,張英善的小腿骨被汽車輪子碾起的一根小徑木打折了,住進了醫院。小腿打著石膏的張英善,急得心裡直蹦。『這算咋回事?』『別人都在山上栽樹,我在這裡泡病號。』燕玉萍的妹妹、張英善的弟弟都來了,在病床前向他保證:『你安心住院治病,我們保證保質保量完成你的栽樹任務。』
張英善哪放心得下呀,說啥都要上山栽樹去。醫生嚴厲地說:『腿是一輩子的事,休養不好就會落殘。』他不聽醫生和家人的勸阻,把石膏硬是拿了下來,拄著拐棍離開醫院就要上山。燕玉萍看他那呲牙咧嘴的樣子,借了輛?轆車,把苗子和張英善一起拉到山上。每棵樹苗都仿佛是張英善的孩子,別人栽的,他不放心,非得一棵挨著一棵檢查栽上的樹苗。當發現有兩棵窩根時,他要求立即返工,『栽樹不活還不如不栽!』
小姨子就說他傻:『二姐夫,你要求太嚴了,我們幫你栽樹,你還讓我們返工?』
燕玉萍累得腰酸腿痛,但她擔心返工後完不成任務。心想,這麼多樹苗,有一棵半棵窩根也不礙事的,便說:
『不返工行不?』『不返工就不准你栽樹了!』『我願栽咋的?』『不願栽就回去!』她氣得扔下鎬就往山下走。走著走著腳步慢了下來。燕玉萍問自己,我走了他怎麼下山?明天我還來不來了?後天呢?想到這,腳步停了下來,『栽不活不如不栽。』她覺得丈夫說的在理。
她又回到山場上,看見倔強的張英善一瘸一拐地和大家一起把栽下的樹苗重刨出來,再重新栽好,自己也默不作聲地跟著乾了起來。
在采訪中,烏馬河森林經營所生產段長曹青龍回憶當年和老班長張英善一起栽樹的場景時,禁不住講了一個故事:『1993年,栽樹時,有工友不服,就說,「班長,你是有名的造林勞模,我想和你比比造林質量?」「比就比唄。」他倆就一人栽100棵樹看質量。張英善40分鍾就栽完了,那個工友50多分鍾栽完的。不用說時間了,栽樹質量在面兒上就能分出輸贏。張英善栽的樹個個直溜,穴面踏的又實成。工友說,「班長,我服氣了!」』『在他的感染和鼓舞下,「三鎬兩腳一提苗」,大家你追我趕、一絲不苟地栽樹。那一年,全所樹苗成活率由95%提高到98%以上。』
『有些人總愛問我栽了這麼多年樹掙了多少錢,其實我從未把栽樹跟掙錢扯上關系。』張英善總認為栽樹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林業工人的本分
小興安嶺每年栽樹的最佳時間是5月1日至5月20日,早栽,地沒化開,刨穴困難;晚了,樹苗抽了漿,影響成活率。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制定的營林工作手冊上規定:五級工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工作日栽樹定額是570棵。一個植樹季節20天,得栽完11400棵樹,成活率必須達到90%以上。
數量好完成,質量難保,往往造成『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就是說樹苗剛栽下是綠的,到第二年就變黃了,第三年就死了。而張英善在實踐中解決了這一難題,成活率達到了98%。
當開始推廣國有林地分戶承包經營,大家為了提高成活率,都搶著承包離家近、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的林班,水濕地、高山角、離家遠的林班包不出去,承包工作受阻。有人出主意說:『抓鬮。誰抓著水濕地、高山角、離家遠的林班,怨他自己的運氣不好。』
『條件好的給大家,我要條件不好的。』張英善在承包大會上表態:『先可大家挑,剩下的我承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的激勵下,所裡的黨員團員都帶頭承包條件差的林班。承包工作順利地開展起來了。張英善承包的林地呈45度角,水土流失嚴重,已經六次造林沒成林。如何在陡坡上造林?成為了張英善的心病。他一個人來到水濕地,拿起鍬鎬反復實驗。一邊刨坑,一邊想著解決的辦法。後來,他就挖類似簸箕形狀的坑,這樣,雨水從高處往低處淌,淌進坑裡就會存住,樹苗就能得到充足的水分。
當林業局技術員驗收時,發現張英善承包林地上栽樹的穴,都是魚鱗坑。營林學上寫著,魚鱗坑適合陡坡造林,可以保存水分,提高成活率,但刨魚鱗坑很費工。
技術員問:『你讀過營林的書嗎?』張英善說:『沒有。』『那你刨這坑是從哪學來的?』『我自己反復刨坑琢磨出來的。』『你說的和書上寫的魚鱗坑不謀而合,不花費些心血是琢磨不出來的。』大家對這個年輕而又能乾巧乾的人再次刮目相看。
還有一年承包林地時,有一塊『紅眼塔塘』水濕地,即塔頭下是紅水。在這種地上栽樹成本高,而且成活率低,哪有人肯承包,但張英善依然選擇了把困難留給自己。
張英善就像一個戰斗英雄一樣,用盡辦法攻破一個又一個堡壘。
他先用拖拉機把塔頭翻過來,扣成大壟,再在翻過來的塔頭上刨穴栽樹。鎬頭刨下去,刨膠皮似的,被彈回來。但在張英善面前,辦法總比困難多。他把鎬刃磨得飛快,像剁餃子餡兒那樣,把塔頭剁成手指頂大的小塊塊,再挖坑栽樹苗。而且坑深如果超過25公分,就要透過新翻上來的塔頭層,把苗根栽到床基上,讓樹苗有充分的水分,保證樹苗的成活率。
困難一個又一個。在草多的林地,老鼠就多,而樹苗香味濃郁,汁液甜美,老鼠特別愛吃。特別是有一年鼠害嚴重,白天栽晚上就被老鼠吃了,像被鐮刀削過似的。
張英善承包的林地多是水濕地,栽的全是老鼠愛吃的落葉松樹苗。他買來滅鼠丸撒在水濕地上,可老鼠又不肯舔毒藥吃,撒滅鼠藥無效。張英善就想辦法用豆油浸泡滅鼠丸,這回的『香餌』終於讓老鼠『上當了』。
張英善還發現,影響成活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樹苗從苗圃地起出後,根部如果不保持水分就容易蔫。為了降低死亡率,他從樹苗在苗圃床上起出來後,就用泡濕了的稻草袋子裹起來,保證栽的是活樹苗。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張英善承包的水濕地,樹苗成活率達到98%,解決了水濕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難題。
『三分造,七分管』。七月是林區最好的季節,也是林木和其他植物生長最快的季節,森林撫育必須跟上。
張英善的妻子、兒子,兄弟姐妹全都跟著來到山上。所裡的大人、小孩,只要有勞動能力的人也都來了。
大家有的是第一次參加森林撫育。張英善就給大家示范撫育流程。第一遍用大鎬,把樹苗周邊的藤條灌木小樹條兒都刨掉。第二遍拿鐮刀,要把樹苗周邊的草割得溜光兒。
撫育期間,張英善每天一乾又是十多個小時。夏季撫育,汗水濕透了衣襟,他就穿件背心乾活。蚊子、小咬叮得他一抹一手血,但他依然像一個鐵人一樣,認真勞作著……
2011年,張英善退休了,但是他造林的初心沒退。
張英善老了,但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春季造林時,他彎著腰,拎著筐、拿著鎬,繞過家門前的小河,看哪有空地,就栽一棵樹苗;秋天,他帶著鍬、鐮刀,挖坑、除草,做好秋整地,為明年造林做好准備。秋防兩季,他是義務護林員,清理爛葉枯枝、排查火險隱患……
『退休8年來,他又累計栽樹8萬餘株,光買樹苗就花去了15000多元。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森林,讓這方山水不斷綠起來美起來。』烏馬河森林經營所黨總支書記劉斌萬般感慨。
一座山,一個人,一輩子。45年,持之以恆;45年,躬身而作,創下一個綠色奇跡,更顯一份情懷,以實際行動樹立起一名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現在張英善栽下的100多萬株樹,都長勢良好,有的胸徑已達40多公分……
烏翠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冰心評價說:『育林功臣、省級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英善,他從不張揚,從沒有因為榮譽而沾沾自喜,更沒有向組織要過任何待遇、講過任何條件。張英善不是戰火硝煙年代裡,那些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的英雄,但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了45年。自己山下有樓房,退休後本應該安享晚年,卻依然住在深山裡那個低矮陰冷的小房,靠太陽能發電,每天看完新聞聯播就斷電了。這種奉獻、這份堅守,在當今社會顯得彌足珍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
『看到綠樹成林,是我一生最高興的事。特別是看到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建設,我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兒。』張英善始終牢記育林工人的使命,持之以恆,孜孜不倦
『森林,是人類之母。最早的人類是從原始的森林中走出來的。人類得到的最早的火種,是從森林木材中鑽出來的。人的衣、食、住、行,哪一項能離開森林?森林不僅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給人類提供了一種適合生存的生態環境,它調劑著我們的星球的大氣層,給地球生物維持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平衡。』
伊春,400萬公頃大森林,為祖國北方築起一道生態屏障。
那麼,是誰窮盡一生呵護這片大森林?是林業工人。綠色大山,是他們心中的『母親』;造林不止,是他們一生的壯舉。深秋時節,記者跟隨著張英善一起走進了他這輩子最摯愛的大山。在一片落葉松前,他停下了腳步:『原來這裡都是荒山,你看現在是成片的樹林,這是我1985年栽的樹。』只見這片落葉松株株間隔有序,棵棵挺拔向上,秋風拂過,濤聲陣陣。張英善用他那粗糙的大手,用力拍了拍身邊的落葉松,就像滿懷欣慰的老父親,拍打著已長大成人兒子的肩膀一樣。
生於林,長於林,愛於林,獻於林,張英善的森林情懷,讓他一生肩負了營林的使命。
按照科學測算,一公頃森林可以涵養水源約1000立方米,而張英善種下的100多萬棵樹足有300多公頃。就是說,他這雙神奇的大手,45年間,『捧』住了30多萬立方米的水,在大森林中托起了一座『生態水庫』。
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首站來到伊春考察調研,提出了『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林區轉型發展既要保護好生態,也要保護好民生』等一系列特指要求,作出了『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的政治囑托。總書記對伊春林區職工的深情厚誼和深切牽掛,極大地鼓舞了張英善。
今年1月29日,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市委書記趙萬山來到張英善家慰問時說:『張英善是林區改革開放40年湧現出的造林模范,是林區人民學習的榜樣,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紅松精神的品格,是傳承馬永順精神的傑出代表。』他希望張英善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發揚下去,感動影響更多的伊春人。
張英善堅定地回答:『雖然老了,可是我的心永遠是年輕的。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會永遠栽下去,給子孫後代多留青山。』
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斗!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纔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采訪中,張英善回憶道,當他聽說生態文明建設被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覺得自己一生中做了一件最有意義的事——讓荒山變成綠洲,為國家貢獻生態。他堅定地表示,要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生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采訪結束時,我終於明白了——是退休不褪色的執著追求,是守初心擔使命的偉大力量,讓他的這一雙大手,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有力!
從林業老英雄馬永順到今天的張英善,還有那些默默無聞成千上萬的林業職工,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伊春的天纔更藍,山纔更綠,水纔更清,『伊春,伊春,柳暗花明又一「春」』纔能真正變為現實。
據統計,伊春自停伐以後,共栽樹2億棵,造林180萬畝,森林覆被率由83.9%提高到84.7%。 題後語:對於勞動的認識,著名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只有勞動纔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張英善就是這樣的人,在他普普通通、年復一年的造林生涯中,始終透射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堅定信念;『黨在心中、責在身上、走在前列』的先鋒意識;『辛勤勞動、埋頭苦乾、終身造林』的優秀品質;『不計得失、大公無私、為國奉獻』的崇高精神。正是有了這種質朴的精神,纔讓勞動光榮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