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7日訊(記者 許諾)連日來,150幅具有滿族鮮明特色的千年渤海靺鞨繡織品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展覽。這是來自黑龍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和弟子們共同的傑作。孫艷玲以針代筆,以線代墨,把千年滿族手工刺繡技藝傳承下來,帶領弟子們繡出了『非遺』新生活,讓龍江『非遺』展新韻。


孫艷玲是牡丹江人,自幼受姥姥和媽媽的影響,學會了渤海靺鞨繡。但是,她真正從事刺繡工作,是在成家立業之後,源於一件和服。『2005年,我在日本認識了曾在牡丹江生活過的日本遺孤山本先生,他托我在中國找一個刺繡好的人,幫他女兒繡一件和服當結婚禮物,因為我們家就能繡,我便痛快地答應了。』回到家後,孫艷玲和家人耗時三個多月做好了和服。為了表達感謝,山本先生幫她們聯系了不少繡活。孫艷玲從中看出了商機,一邊鑽研靺鞨繡,一邊培養學員。如今,她培訓過的學員已有近萬人。依托婦聯部門,解決了『龍江巧女們』的就業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這一傳統技藝。

此次在京的展覽,展出了孫艷玲帶領著1372名繡娘用了幾年的時間共同繡制而成的150幅作品。在為期一個月的展覽中,單幅作品售賣80餘幅,並達成6項簽約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效果。『繡娘們用她們勤勞的雙手,一步步走向了致富道路,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滿族文化,讓滿族刺繡為人們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樂。』孫艷玲說。


孫艷玲不僅僅是一名繡娘,更是肩負使命的導師。她在帶領地方婦女脫貧致富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把非遺融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現代理念中。在她看來,如何實現再創新、再引領,是當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需要做的事。『黑龍江擁有豐富的文化瑰寶,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讓我們的「非遺」靠自身造血。』孫艷玲說。
在深圳市,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文創園區內,中國滿繡博物館悄然而起,建起這座博物館的正是來自黑龍江的孫艷玲。她以黑龍江與廣東建立對口合作機制為契機,在深圳組建了刺繡設計和產品銷售團隊,與牡丹江的生產基地強強聯合。孫艷玲通過梳理兩地優勢,尋找互補領域,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讓刺繡技藝重煥青春,讓滿族刺繡走得更遠。
展望未來,孫艷玲表示,搭載著開放包容的列車,她更加堅信滿族刺繡將會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千年技藝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黑龍江本土特色,希望滿族刺繡逐漸由本土邁向國際,通過展覽展示的方式進入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