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8日訊 『「為減少每一克而努力」,是著名科學家、「航天之父」錢學森之語,也是我們團隊領路人杜善義院士的重要科研理念之一,它始終指引著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今年剛滿30歲的安徽小伙楊強,向記者道出了他選擇留在黑土地深研空天飛行器結構領域、保障飛行器安全飛行的人生理想。
楊強本科、碩士及博士均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講師,曾在領域內著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研究項目。 2011年,楊強進入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多年來堅持從工程中提煉出問題,采用新方法加以解決,並應用到工程中去的科研思路。
談起自己的研究,楊強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飛行器在大氣層內進行高超聲速飛行時,高速氣流在達到飛行器表面時速度迅速降低,大量動能轉化為熱能,引起飛行器結構表面溫度的昇高。這就需要為飛機穿上「防熱服」,用熱防護系統來保護設備和人員安全。而熱防護系統處於超高溫、高熱梯度的超常載荷下,還要滿足輕量化、高可靠及承載要求,其分析、設計一直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楊強細致講解到,『所以在熱防護系統的設計上,既要運用耐極端環境的防隔熱及承載材料,又要對材料及其結構的特性有著充分的認知,以便設計出更好的結構方案。』
采訪時,楊強剛剛結束一場會議,記者能明顯感受到他近期忙碌的狀態。目前楊強正著力開展飛行器結構數字孿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項技術的推動下,未來的飛行器結構將能夠感知自身狀態、預測未來性能並實現自主決策,進而變得更加智能、安全。
近一年來,楊強幾乎每天八點半到校工作,晚十一點離校回家。他說,雖然這個過程面臨的困難比較多,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將宏觀的問題轉變為可執行的工作尤為重要。現在在整個團隊的努力下,該項研究正逐步推進,有關構想有望在未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