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訊(記者 楊帆)1964年出生於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的許放,童年因病落下殘疾。高中開始練習寫作,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成為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黑龍江省作家協會、黑龍江省詩詞協會、大興安嶺作家協會會員,如今她是《塔哈河》文學副主編。

她的作品收錄在《醒獅與騰龍》、《行走的風》、《中國當代詩歌現場》、《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滿庭芬芳》、《人生最美是初心》、《奔跑吧,姐妹》等。2014年3月出版詩集《彩虹的那邊》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許放和丈夫申春發都是60後,經歷白手起家,一起用勤勞的雙手共同奮斗。比起醫生的宣判,許放很欣慰的迎接著每一輪朝陽,她慶幸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貴人,扶掖她一步步邁向她的理想。1992年,許放遇到了生命裡相依的愛人,剛組成家庭的頭幾年,孩子小,許放沒有工作,丈夫是塔河刨花板廠的知青工,每個月工資130元,要維持三口之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卻也是苦中有樂。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丈夫和同齡人一樣,下崗了,沒有了經濟收入,生活沒有了方向,日子艱難的前行。1997年,許放夫妻開了一家郵政報刊亭,賣報紙雜志期刊,丈夫申春發還修鞋、配鑰匙,勉強維持日常生活。許放和丈夫身體都不好,常年用藥維持,丈夫患頸椎病、風濕、骨關節病等,許放在三年間住了四次醫院,先後做過六次大手術。這樣的境遇沒有壓垮他們,他們依然同生活抗爭,同命運抗爭。生活的重負壓得她喘不過氣的時候,許放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睡不著覺,她就如飢似渴的閱讀、寫詩,這不僅滿足了她的求知欲望,還大大的提昇了她的文學水平。進入狀態的時候,平均每天寫一首詩歌,日常的積累,豐富了她的生活,一塊山石、一只飛鳥、一片山林、一輪朝陽、一條小溪,枝頭的花開和碩果,都寫進了她的心情。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在文學的道路上取得了成績,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為培養當地小作家,許放創辦了『筆昇金作文班』。
2O多年來,許放夫妻經歷了下崗,疾病,貧困,她們用勤勞的雙手,艱苦創業,靠做小買賣維持生活,供孩子念書。許放曾做過裁縫,站過道邊,出過早市,買過花盆和冷飲,開過報刊亭,她一邊做生意養家糊口,一邊堅持文學創作,她義務為《塔哈河》文學季利做編輯15年,承擔著組稿,校對,發行等工作。在做殘疾人專職委員的7年裡,走訪貧困殘疾家庭,幫殘疾人出主意想辦法,鼓勵殘疾人自強不息,傳播正能量。
許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輔導教師』稱號。連續兩屆2017年至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局與教育部聯合主辦的『我的書屋,我的夢』農村少年兒童讀書實踐活動征文比賽中,許放指導的學生作文獲得全國優秀獎,黑龍江賽區一、二、三等獎。多次被評為塔河縣優秀文藝工作者光榮稱號。並榮獲2017年,『塔河好網民』、『塔河旅游自媒體達人』光榮稱號。2018年3月被特聘為《興安小記者報》名譽主編,塔河關工委《沃土新芽》主編。
許放家庭被大興安嶺地區評為『勤儉自強型』幸福家庭;榮獲2017年黑龍江省『最美家庭』;2018年榮獲黑龍江省第七屆『六個十佳』和諧家庭提名獎;2018年獲黑龍江省紅十字會創業扶貧大賽十名優秀『魔豆媽媽』之一;黑龍江省第十九屆省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省級文明家庭』。
許放雖然身患殘疾,但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殘疾人,她自強不息,懂得感恩,笑對生活。文字治愈了她生活的苦,她也用文字感染他人,傳播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