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搜 索
歌劇《蕭紅》導演廖向紅:被蕭紅『視寫作如生命』的精神深深感動
2019-12-03 17:4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諾 安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3日訊(記者 許諾 安澤) 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及呼蘭區委宣傳部與中央歌劇院共同策劃創排的大型原創歌劇《蕭紅》正在緊鑼密鼓排練中。日前,東北網記者來到中央歌劇院的彩排現場,在彩排間隙中采訪到了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該劇導演廖向紅。

彩排現場。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廖向紅認真核對劇本。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廖向紅在彩排現場指導。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廖向紅指導演員們演出。東北網記者 安澤 攝      

主創團隊走進蕭紅紀念館。      

  廖向紅是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曾執導過《列兵們》《遠的雲、近的雲》《青春覺醒》《安道爾》《秦王政》《滑稽鬼》《自選題》《赤道雨》等話劇、兒童劇、歌劇和音樂劇作品。她常年堅守戲劇教育、創作與科研第一線,在戲劇教學、導演創作和科研領域的探索,為我國的導演人纔培養和戲劇藝術事業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廖向紅與蕭紅的『緣分』

  此次執導《蕭紅》,對廖向紅而言是一種緣分。『大概是五年前,我去哈爾濱的時候就到了呼蘭區的蕭紅故居紀念館走訪,當時看到了她的事跡,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為蕭紅寫一部歌劇就好了。』令廖向紅沒有想到的是,願望在五年後實現了。廖向紅回憶,2017年,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雲志請她拍一部關於蕭紅的歌劇。廖向紅說這是她長期以來的願望,很高興的答應了。

  2018年,廖向紅再次來到蕭紅故居紀念館,與之不同的是,這次她是帶著『使命』而來。

  『我和主創團隊們一起到蕭紅故居,隨著對蕭紅了解的越深入,我也愈發對蕭紅的命運產生感慨。』廖向紅說,『蕭紅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1年,身體極度不好,又顛沛流離,從哈爾濱一路到香港,走了十餘個城市。大家更多地關注到的是蕭紅的情感命運,但是最讓我思考的是,蕭紅一生中創作出了100萬字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怎麼寫出來的,那是在病痛、生活艱難,情感受挫的情況下,寫出了100萬字的作品。』廖向紅說著便哽咽了。

  『那是視寫作如生命的精神!』廖向紅說,厄運一次次裹挾住她,將她拖進黑暗深淵。然而,她用生命血淚寫下的文字卻神奇地從死滅中飛翔而出。

  兩名女性跨時代的『內心碰撞』

  在《蕭紅》創排前期,廖向紅就與編劇溝通,要把蕭紅『視寫作如生命』的纔華和頑強的生命力呈現出來,在此期間,廖向紅隨著對蕭紅的深入了解,創作情感也更加強烈。

  『當代讀者談起文學史上的著名原鄉、那最難忘的呼蘭小城時,當我們談起現代文學史中最優秀的那幾位作家時,總是會情不自禁地談起蕭紅。她的很多作品讓人難忘,比如她的《呼蘭河傳》,這次就出現在我們的歌劇當中,我們用原創歌曲描繪了呼蘭河。』廖向紅說,說到底,蕭紅的文字有一種與命運抗衡的生命力,潑辣地在原野裡盛放,擁有獨屬於自己的春天,如《呼蘭河傳》中書寫過那美好景象的:『這些花從來不澆水,任著風吹,任著太陽曬,可是卻越開越紅,越開越旺盛,把園子裡?耀得閃眼,把六月誇獎得和水滾著那麼熱。』

  從選材到編排,從制作和彩排,可以看出中央歌劇院對這部歌劇作品各方面的『需求』。廖向紅也將以一個『忠實讀者』的視角進行創作,盡心盡力打造歌劇精品,『《蕭紅》將以全新的視角,首創的歌劇表演形式走上舞臺,讓更多的觀眾在看過歌劇後,再去回頭讀一讀蕭紅的作品,成為蕭紅的讀者,將『視寫作如生命』的精神有效傳遞。』

  已經記不清楚是第幾次來到哈爾濱,去看一看蕭紅故居了,呼蘭區的蕭紅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給廖向紅寄來了一套關於蕭紅的系列叢書。『一共有6本,我慢慢看、慢慢品,走進她的內心世界,走進她的情感世界,走進她的寫作世界,我越來越喜歡蕭紅這個人物了。』廖向紅說。

  據悉,歌劇《蕭紅》以女作家蕭紅短短三十一年生命歷程的情感經歷為切入,描寫了蕭紅從一個文學青年,成長為一個進步作家的人生經歷。漂泊不定的命運,坎坷多舛的情感,飢寒病弱的生活,家國淪喪的時勢,這些都無法阻止蕭紅的筆耕不輟。並且隨著命運跌宕,蕭紅的作品逐漸由小我的境界,走向以筆為槍,為家國的命運發出吶喊。該劇將於12月9日、10日在北京新清華學堂首演,之後於12月16日、17日、18日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

  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著名女作家。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一位傳奇性人物,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世俗,歷經反叛、覺醒與抗爭,一次次與命運搏擊,一生未向命運低頭。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而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歌劇《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