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大學生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展現場。
黑龍江日報12月4日訊 土壤污染改良劑、可降解生物地膜、新型制冷機……日前由省知識產權局、科技廳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黑龍江省第五屆『知識產權杯』高校發明創新競賽上,一項項充滿創意且實用性強的參賽作品,彰顯了我省大學生知識產權發明創造的實力。
創新人纔出佳績
此次競賽共征集到來自全省14所高校師生的參賽作品687件,最終有91件參賽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知識產權創新大賽自2011年創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五屆大賽共征集來自全省30餘所高校的3233件參賽作品,大賽已成為我省高校師生展現創新纔華,迸發創造活力的重要平臺。
『比獲獎更重要的是,這次比賽讓我們的知識「有用武之地」,讓創意得到別人的認可。』哈爾濱工程大學大三學生梁恩廣說。梁恩廣的團隊借助流體力學仿真軟件和實驗手段研發新型組合式Ranque管,是一種新型制冷機,能將壓縮空氣制成冷氣,與傳統空調相比,具有體積小、節能環保,在狹小空間內使用靈活,成本更低的優點。能制成空調背心,幫助高溫作業的工人平衡體溫。
通過自己的創新作品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是參賽者的共同願望。東北林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一學生趙瑞英的團隊通過調查發現,重金屬污染會導致土壤板結,農作物和魚類死亡。他們通過為生物菌劑添加吸附劑,研發出一種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改良劑的生產方法,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且具有成本低廉、綠色環保、無污染等優點,可以被廣泛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有兩名來自加納的留學生,趙瑞英說『這次比賽我們不僅獲得了一等獎的榮譽,也通過與外國同學的磨合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我們的項目采用鹽單胞菌間歇發酵技術、凍乾處理等技術制備可降解生物地膜。』東北林業大學學生林泰華帶來的一款新型生物地膜專利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利用地溝油和秸稈在嗜鹽菌中合成可降解生物地膜項目。此款新型地膜可助力解決現有PE地膜降解難等問題,實現農業綠色循環發展。
創新高校添動力
高校是知識創新的主力軍,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是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不竭源泉。
近年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知識產權工作,深入開展知識產權管理改革,完善了知識產權人纔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軟環境,為省內高校雙創教育提供了智慧和范例。
學校構建了『五級雙融合』知識產權管理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函授五種類別的學生制定了科研激勵政策,通過制度激勵、師資培訓、課程資源建設等工作,將知識產權融入人纔培養全過程。提出了本科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專利申請及開發許可獲得相應的學分、研究生可以通過專利成果獲得獎學金申報資格等激勵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知識產權創新的積極性。
同時,學校建有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21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打通『課堂-實踐』通道,為學生提供可以針對自己專業進行知識產權創造的科研平臺,學生可以在科研平臺進行專利研究及申請知識產權資助工作。這種『三級一平臺』知識產權培訓實踐基地,以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大賽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實現了知識產權教育理實一體化。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知識產權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3年至今多次獲得省知識產權局『黑龍江省高校、科研院所專利發展資金項目』。運用該資助全面激勵大學生申報知識產權的積極性,提昇了校科技創新能力,申請知識產權數量大幅度提高,截至2019年6月末,同比增長10.2百分點。
創新活動聚合力
今年9月,由省知識產權局主辦,黑河學院、俄羅斯阿穆爾州國立大學承辦的中俄高校知識產權文化交流活動在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舉辦。阿穆爾州國立大學校長列依法·安德烈·瓦西裡耶維奇表示,本次活動將有利於進一步打造中俄遠東高校知識產權交流平臺,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密切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
在中俄大學生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展上,中俄高校共展出科技實物發明、科技成果圖片等140多項成果,中俄評審專家從創新性、理論性、實效性等方面對參展作品進行了評審,有12項作品獲獎。
自2016年首次在黑河學院舉辦中俄高校知識產權文化交流活動,到2017年首次赴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舉辦活動,近年來,在俄羅斯阿穆爾州國立大學、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黑河學院等共同支持下,中俄高校知識產權文化交流保持了良好態勢。本次中俄高校知識產權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展了高校參加范圍,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大學等中方高校,遠東農業大學、遠東聯邦大學等俄方高校及有關機構共10所參加活動,進一步密切了中俄高校間的知識產權文化交流與合作,營造了良好的創新驅動發展及知識產權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