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北大荒生物科技點『菌』成金
2019-12-13 14:1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魏立文 王宜豐 王詠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3日訊初冬時節,雪後氣溫驟降,但在農墾北大荒生物科技車間內,日產6噸的金針菇正在裝袋,源源不斷地湧向市場。

  不受季節影響,周年化、標准化、智能化生產,作為我省唯一一家食用菌智能化生產企業,他們跳出傳統種植模式,通過生物科技『種菇』點『菌』成金。

  比拼老字號『鮮』字彰顯競爭力

  2006年,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江浙地區競相崛起,產品遠銷並獨佔黑龍江市場。憑借敏銳的市場眼光,香坊實驗農場決定采用工廠化栽培食用菌。2008年,投資興建北大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哈爾濱為核心市場,比拼南方食用菌『老字號』。

  依托區位優勢,『鮮』字彰顯競爭力。走進位於幸福鎮的北大荒生物科技車間,菇捨內整齊地排滿了一欄欄的金針菇栽培瓶,金針菇筆直整齊地簇擁在一起,一朵朵潔白、圓潤的菇傘探出了瓶口。『智能化生產的金針菇剛打上包裝,哈達批發市場就來取走,當天出貨、行銷哈爾濱及周邊地區,市場供不應求。』農墾北大荒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彥舉介紹說。

  從原料配比、高壓滅菌、接種到采摘全程自動化,『一鍵啟動』,生產有序進行。不僅解決了40多名農場職工、家屬就業,更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50多歲的張澤傑,妻子生病、孩子上學,曾是香坊農場的貧困戶。2015年他來廠工作,月工資3000多元,三年時間實現了脫貧。

  優質產品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市場份額逐年遞增,2018年,金針菇產量2000噸以上,年產值800萬元。

  人工智能不斷探索實現產業昇級

  在培養、出菇車間,感應探測頭晝夜監測、實時調控:根據金針菇的生長特性,人工智能設定最佳溫度、濕度、光照、通風、二氧化碳等環境參數,在『仿自然生長條件』下,金針菇『喝』著純淨水,『住』著空調房,大約50天生長期達到采收標准。

  品質源於產業昇級背後的不懈求索。『引進設備後,由於南北方氣候差異,環境參數的關鍵性數據,經過了無數次的摸索與實踐。2012年,引進微生物領域最新技術——液體菌種,歷時兩年時間,成功實現液體菌種技術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應用。每一次產業昇級,都意味著「從無到有」的求索。』在該公司從事技術工作多年的孟慶佳說。

  追求品質的腳步,從未停歇:金針菇單瓶產量由200多克,提高到每瓶產量330克;解決食用菌生產中菌種、接種、滅菌、空氣淨化……一個又一個新技術應用、改進難題破解,實現了我省食用菌智能化生產的新跨越。

  生態循環經濟『二次利用』實現三贏

  日產6噸金針蘑菇,每天約10噸左右栽培的『廢菌料』,只能堆棄在廠院裡。原北大荒生物科技總經理宋金友沒少為這些廢料找『出路』,思索良策。食用菌原料的主要成分是農作物下腳料玉米芯、麩皮等,這些栽培的廢菌料,怎樣能『變廢為寶』?

  2016年,第一車廢菌料被拉走『試用』。哈爾濱潤禾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學軍說,用廢菌料做烤煙、水稻育苗基質,出苗壯、根系發達,移栽後返青快,可提高作物產量。

  另闢新徑,廢菌料『發揮餘熱』,濕料烘乾後作生物質燃料,冬季供熱。不僅如此,供熱燃燒後的灰『二次利用』,可作有機肥的原料。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有效避免『三廢』的產生,栽培全程生態循環、生物質『二次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這一切,正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